四時清 作品

第六十七章 一唱一和

這其中,朔州天武城直面達勒大軍,可謂是危機重重。天武城守將蔣易接連發回新京的軍報諸位也都看過了,形勢危急,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地步。

幸而有天武城上下軍民一心,在達勒大軍的重重圍困下艱難地守到了援軍的到來,這是天武城之幸、朔州之幸,更是我大齊之幸。

無論是衝這一點,還是如世子殿下所說為了激勵邊軍將士奮勇抗敵,都應好好犒賞有功之人。這也是今日朝會,文武百官齊聚於此要解決的事。

不過,寧大人所言也不無道理。如今國庫空虛,而戰事未竟又需大量錢銀,若是大肆封賞怕是會讓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困頓。

寧大人想必也是因此而左右為難吧?”

寧松巖聽得此言,既是心酸又是感動,終於有人能體諒他這個為了不讓國庫見底每日不知揪斷多少心愛鬍鬚的戶部尚書了。他先是對著鄭沛元重重點頭,而後衝著裴文則冷哼一聲。

裴文則無奈一笑,跟鄭沛元做了個手勢讓他繼續說下去。

鄭沛元隨即道:“正如剛才裴大人所說,在下身為吏部尚書,在賞功之事上責無旁貸。

只是,既然不便以錢銀犒賞,按照先例那便只能從封賞勳爵上入手了。

但在此之前,咱們還需先將有功之人分出個三六九等來。這最低等的便是雁蕩山礦場身負重罪的勞役了。這事兒參照太祖朝先例倒也好辦。戰死了的,便準其親眷脫離賤籍,就近安置。還活著的,就根據功勞大小來減免罪行,看能否由賤籍轉良籍。

至於參與守城的邊軍將士們就不用說了。軍中將士立功封賞早有定例,依例行事即可。

比較難辦的是被迫捲入其中的守衛雁蕩山礦場的禁軍將士和朝廷派去北境瞭解情況的使者。這些人分別以禁軍副統領鄭子清和兵部侍郎王衍之為首。蔣易傳回的軍報中提及這二人帶領各自的下屬也為天武城的守護做了不少貢獻。

鄭子清是本官的族侄,本官也不好在他們這裡多說什麼。這一塊兒的處置便留待殿內的諸位同僚商議吧。

當然,還有一個最難辦的便是那盧松毅了。他是戴罪之身,本來應該跟其他勞役一樣降等封賞。只是,他偏偏要讓盧小將軍來繼承他的功勞,這就又給咱們出了一個難題。

諸位想必也知道我與盧松毅之間不甚和睦,若是隻從私情上講,我恨不得直接抹去他在這次戰役裡的功績。

但公私、賞罰分明是對為我大齊官員最低的要求,我也不例外。既然事涉國事,那便秉公處理。盧松毅這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看似只是拯救了天武城,但殿中諸位不會不清楚若是真讓北漠大軍突破朔州防線會給我大齊帶來怎樣的災難。

戍守北境的將士們怕是看得更清楚,所以他這功勞只能重重的賞。

既然盧松毅主動提出蔭庇子孫,盧小將軍又身具皇族血脈,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同意他這個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