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60章 不識如今記得無

 “這麼說歸德城便是按著西崑崙的高道堪輿之術來做了規劃?”

 堪輿之術乃是三朝開國以來,道門正宗借鑑了兵家、陰陽師們的法門,才逐漸完善起來的秘術,民間方興未艾,但是各朝宮廷及中樞卻極為看重。

 天下三大正龍,從東南而延綿至西北,橫亙中夏大地,大晟便是立足東方正龍乾昧山,也自稱天龍或亢宿天罡的,大綦則雄踞北方正龍燭陰山,自矜為真龍或箕宿焚輪,而大肇則盤踞南方正龍崑崙山,以祖龍自居,或自詡心宿明堂。

 三人也想知道師門長輩於如此大氣象的堪輿上有何獨到之處,畢竟便是有奇技傍身,終其一生內以一己之力而助力地方乃至國家運勢,也實在是難得的大機緣。

 “那西崑崙的大法師若是隻他一人如何做得來這樣大事,聽那道人說除了帶了一個青年道士,還有從東邊與北邊來的四五個道人來協助,而他也是其中之一,只是那時候乃是奉了師命來襄助,自己對於做些什麼也是一知半解,而這次再回來,乃是在堪輿上略有小成,要來藉藉地氣。”

 這老倌兒邊喝冷酒邊回憶,等了片刻才繼續說道

 “這老道說起來有模有樣,只是我師父也聽不明白裡面的干係,只是聽明白如今這佈局便是西崑崙的大法師為了降低這丹陽城的命格,本來是紫微星竟被他改了格局,降成了臣子。底下也有人腹誹,天下這麼些邦國,若是真有豪氣,便將這天下都打下來,何必在這等事物上折騰。豈料沒過幾年,太宗天子北征沒了結果,還受了傷就在此修養。”

 三郎點了點頭,這便是太宗朝雍康北伐故事,本以為東丹不過是一時勃興的蠻邦,太宗興大肇百戰精兵意圖收復東山八郡之地,甚或剪滅東丹,與大綦會獵於燭陰山。

 豈料,如太宗這般跟隨兄長征戰四方的統帥,也因孤軍深入而兵敗垂成,自己也身披箭傷,也因此鬱郁而纏綿病榻,沒幾年便撒手人寰了。

 “也嘗聽聞太宗在此修養,卻不知行宮在哪裡?”

 “那時丹陽城正是全面整修重建,宇朝殘留宮室更是殘破不堪用,更何況那時節,南面的城牆全都扒去,新牆還在建設,放眼望去就是尨山,咱們都知道那尨山上下皆是前代攢下來了無數陵墓,便是咱們平常看著都覺得晦氣,遑論天子。”

 這老倌兒往東南方向指,

 “太宗陛下修養的行宮,乃是天台山中,先是閒居在太祖時敕建的道宮清虛宮,然後便常居在縹雲峰上的縹雲閣,太宗返回東京時,邊將此處捐給了清虛宮,再後來宣宗時,乃是東晟天子派使節來尨山祭祖,兩朝結兄弟之好,於是又在清虛宮山下敕建了玉虛宮,這便是咱們這裡赫赫有名的天權二十八面錦之一,天下洞天福地之一的當峹丹臺一觀三宮。”

 老倌兒說起來簡直是如數家珍。

 “這縹雲峰乃是山腰以上的說法,而山腰則因為紫玄洞,因此山腰以下便稱紫巖,這紫玄洞乃是上古隱仙許由拒絕堯帝禪讓而在此修行得道的,從這峰頂下來,自上而下便是清虛宮、縹雲閣、玉虛宮與太暉觀,而清虛宮、縹雲閣、玉虛宮則被稱為金臺玉局,號稱天下道宗之地,而縹雲峰也是天台山三十六處妙境之一。從縹雲峰往丹陽城方向還途徑,紫霄觀,太暉觀與紫霄觀在這山峪頭尾,整個山峪上窄而下寬,巨石作階梯,山峪水勢汩汩而下,地勢並非雄奇,卻響動如雷,清澈雋美,乃是宣宗親題‘天兕吼峪’,其中一塊清白如玉的巨石因形似天獸,其中似頭腦地方咬著一塊沁黑紋的石牌,因此宣宗賜名‘白澤傳符’,這一路上可謂是處處勝境、點點如錦,美不勝收!”

 “你這老倌兒,好一張巧嘴,好真小瞧你了,一段話而成了一段錦繡文章,”

 柳瑒覺得丹陽城還真是人傑地靈,這幾天接觸的幾個都是頗有意思的,便是這市井老掮客也頗有過人之處。

 “到讓郎君取笑哩,咱這腸腹只裝的酒肉,哪裡容得下錦繡,這些話乃是紫霄觀道人教會的,說得多了才這麼利索?”

 “為何紫霄觀的道人教說這個?”

 三娘問道。

 “這是老兒沒說緣由,這紫霄觀不只讓我,還有城內及編縣幾個老牙人都教了這個,還給了我們現錢,緣由其實也很直白,便是讓我等幫他們租售山下紫霄觀的宅院地產。”

 “這紫霄觀方才不是說那老道在城裡找地方嗎,怎麼山腳下也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