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67章 誰家橫笛成三弄

 步田主迎進來所有人,只看一行人風塵僕僕,哪裡是返鄉探親的做派,分明是行軍打仗的手段。入了內宅,智全寶夫婦拜見了步田主一家人,這才大致說明來意。

 於是,步金蓮陪著嬸孃與兄弟姐妹們退入後宅說話,也一起去準備午宴。

 一行人隨著智全寶跟著步家田主入了後宅正堂。

 這時候,智全寶才把眾人介紹給孃家叔父,當然也是隻介紹了風鳴、三郎與柳瑒,至於三娘與仝十一郎還仔細叮囑步金蓮務要與旁人提及,畢竟渤海仝家子弟與大晟刺奸骨幹,明面上還是莫要有太多瓜葛為好。

 說了些閒話,便是聚在一起用飯。

 雖然是回鄉探親,但畢竟也是心裡有事放不下,智全寶便藉口昨日酒喝得深了,加之明日還要祭拜先人,還是清淨些好。

 步田主也是修身養性的歲數,尤其是崇道講究清修養性的,也不強求。一頓飯,一家人也是其樂融融。鄉下人向來是重晚宴,而輕午食,以此點到即止,然後女眷們就告辭後面歇息了。

 幾人到了偏廳用茶,這才說起正事來。

 聽聞智全寶的來意,並問及今年蓼膠出貨情況,倒是讓步田主有些莫名其妙,急忙將負責此事的管事也是在外面作掌櫃的叫來。

 等著掌櫃聽了東家問話,也被問糊塗了。

 “東主,咱們家雖然這幾年蓼膠生意大不如前,可是咱們這車馬貨運行當說是一日千里也不過分,咱們莊子和家裡面蓄養驢子騾子也有三四百頭,若是和著各鄉還有咱們親眷手裡面,將就千頭之數,其中每年老傷病死的驢子有六十頭。養作取膠的驢子也有三百餘頭,每年取用也有六十頭。慣例作膠皮子六百斤,出鮮膠一百五十斤,其中五十斤是送應天府東門大官人藥用的,還有五十斤是官賣的,只有五十斤發賣,這些只是咱們家的。”

 這掌櫃的對於手裡面的活計十分熟悉,交待起來條理十分清楚。

 “還有幾個鄉的膠戶,由咱們來定價發賣的,往年這些也有三百斤左右。去歲咱們蓼谷縣膠行八家大戶合計制膠兩千八百斤,這是咱們膠行的規矩,沒有瞞報私下買賣的道理,畢竟衙門那邊也是盯著這些契稅的。如果有一次上千斤的買賣,那也絕不是一家能吃得下的,總是要咱們幾個大戶勾兌一番,按著規矩都要配貨的,莫說如此大筆買賣,若是小戶們私下裡交易超過一斤的,咱們膠行也不會坐視不理。”

 說到這裡,就彰顯了鄉下財主們的勢力。

 “要是被咱們發現,輕則罰沒所得,抄沒剩餘膠片,或者加大公用比例,如草料、剝皮、熬膠費用;重則便是除名,不能交辦蓼膠買賣,對於大戶則把全年行役、行用攤分給他一家,也不許其餘膠戶再給他供驢子和鮮膠。因此若不是想傾家蕩產的,哪有人敢獨吞生意。”

 “而如今還不是蓼膠出貨時節,最好的膠都是冬天裡才取,這時候製作的膠才能賣個好價錢,其餘都是驢子養不住了或者傷病死了才取用。如今咱們庫房裡存膠,去年冬膠餘三斤六兩,春秋膠七十五斤六兩的膠,伏膠二十二斤四兩。入夏以來合計發賣三十七斤八兩,全縣合計發賣。。。”

 這掌櫃說到這裡,翻看膠行發下來的貨冊,

 “也不過止發賣了二百三十二斤七兩,這些都是在縣衙簽押過了的。”

 幾人一聽面面相覷,尤其是十一郎更是著急的便要開口,被三郎一把拉住了。

 “叔父,除了這些發賣的,闔縣再無出貨的口子?”

 智全寶也是急忙問道。

 “這話也是問到我這裡,我也能給二郎一個確切的說法,絕無能越過咱膠行發賣的,莫說咱們大戶都派人盯著各自負責的小戶,便是縣衙那邊也是隻有咱們膠行的契約才能用印,否則沒有官府簽押,如何能有貨出庫?又有誰敢承運?一路的巡檢稅司又豈能過得去?這蓼膠若是少量交易也就罷了,若是真有上千斤的量出去,也是幾輛大車,百十號人才運得出去。”

 這步田主論起大事也是十分熟悉。

 “千斤膠便是四五千斤皮子,一頭大驢子出皮不過五六十斤,這便是千八百的驢子,咱家都拿不出這麼多,誰又能一個人做得下來?這制膠工坊只有咱們大戶手裡有,所用木炭、山泉水、酒糟皆是專用,尤其是這山泉水乃是取自天台山中的墨龍潭,乃是一年四季都有人盯著的,非這裡的水是熬不出好膠的。所謂經五行九制工序,還要再歷七七四十九天陰陽晾制,如此才有好膠出來。因此但凡制膠絕非小戶所能承擔,便是咱們大戶也是齊心協力、費盡心血才能成功。若不是老夫年紀大了,自家小兒還是長不大的,實在耗不住精力在這蓼膠行當上,也不會這些年把財貨買賣轉至其他地方,也是你們幾個女婿堪用,尤其是二郎你,否則哪裡來的逍遙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