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230章 酌公菊水來稱壽

 萊觀這是才將權署知縣事的帽子摘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福昌縣正印官,正是志得意滿卻又如履薄冰的階段,本來福昌縣因為欒某人亂政以及走私要案几乎是一鍋端了,這已經成為了應天府街頭巷尾百姓口中最大的談資與笑話了。 

 承公之所以選擇萊觀這麼個候補官員,三甲進士做了實實在在的一縣之尊,便是看中了萊觀即是簋璧之的學生,也是慶康新黨一脈,更是本地名士出身,無論是蘆海書院內還是歸德城民間都有著不錯的清名,更看重此人能靈活周旋於大小黎先生與營丘大判等不同派系之間,還都能維持良好的關係。 

 如此八面玲瓏卻又才識過人,還有著經世本領的青年人,承公並不介意將他扶上一程,更是考驗與他。而作為當地名士做了父母官,才履新本地就發生地痞禍害節婦,還是熱喪中侵害忠義之後,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刑案,往大了說便是有違人倫的大不道! 

 若是為有心之人以此參到府臺,或者苦主求告於府衙,以承公清正豈能輕饒,可真若是判了個大不道之罪,無論這地痞如何,萊觀的仕途也是到頭了! 

 大肇選拔官員,便是看重官員教化撫民的能力,磨勘以四善七事三最,以為官員考核標準,分上中下三等九級,若是下等非但不能轉官,還有削職罷官之虞。 

 七事者一曰舉官當否, 二曰勸課農桑、增墾田疇, 三曰戶口增損, 四曰興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較正刑獄, 七曰盜賊多寡,此七事便是考課於監司,而監司多兼郡守,如何不因此監督諸縣。 

 故而郡守以四善三最監督諸縣,四善者為德義有聞,清謹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三最乃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賑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之最。 

 三等九級考功標準為,一最以上有四善為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無最而有四善為上中;一最以上有二善,或無最而有三善為上下;一最以上有一善,或無最而有二善為中上;一最已上,或無最而有一善為中中;職事粗理,善最弗聞為中下;愛憎任情,處斷乖理為下上;背公向私,職務廢闕為下中;居官諂詐,貪濁有狀為下下。 

 若是官員任內有荒悖人倫、忤逆不孝的十惡不赦之事發生,那便是職務廢闕的考評,這等風評出來,對於基層行政官員,哪裡還有翻身的機會。 

 這也是宗淑來尋萊觀的原因,若是萊觀只當做個風流事看待,那宗淑也只是失望而已,豎子不足與謀便也就告辭了,但萊觀何許人也,瞬息之間已經把這事情的兇險想明白了,把這主簿也支開了,這才急切的對著三人說道, 

 “諸君,這是衝著咱們來的一手毒計啊!世衡可知其中詳情!” 

 宗淑暗暗點頭,果然名聲在外,若是沒有真本事,只怕早就沒個好下場了,既然萊觀看得明白,宗淑也願意交心。 

 但是,宗淑還是搖了搖頭, 

 “若非今晨我智師兄的老部下跑來急報,我等只怕也是後知後覺了,這等四兩撥千斤的手段,不到事情不好收拾,咱們又豈能留意的到,只能說使出這等手段的,對咱們實在是太熟悉了,也過於陰毒了!” 

 萊觀分析道, 

 “這等事若是不可收拾,傷的則是咱們應天府的根本,苦主若是不識好歹,只怕牽連的還是惟公!” 

 “苦主那邊不必擔心,野六兒家裡也是無妄之災,實不相瞞,我們過來時候,已經讓長隨通知了元三兒那邊派了些閒漢把那裡仔細盯住了,裡面是信得過的,只怕外來的等不及惹下亂子!” 

 萊觀卻不認為宗淑這是越俎代庖,反而連連讚道, 

 “都說世衡剛毅果決,果然不同凡響,若是等我這半個衙門動起來,只怕事不濟矣!” 

 萊觀也因此放心了下來, 

 “只要不是內外勾結,這苦主是信得過的,這事情咱們便好辦了!” 

 但是萊觀的心思細膩也不是武人們所能比擬的, 

 “如何辦,既然在我福昌縣地界,我責無旁貸便來抓總,只是具體如何辦,還請諸位不吝出手相助,畢竟我這衙門連個領頭抓賊的捕頭都沒有,這些公人都是奸猾悍勇之輩,總要有個威望才能壓制的住!” 

 宗淑還未說話,智全寶已經急不可待了, 

 “通叟先生所言甚是,只是事情緩不得,不如交到俺手上,把這不知死的驢子料理了,交到你手上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