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野馬 作品

第544章 立場不同

 江景辰點頭道:“即是大人,可不就得大度些。” 

 楊士鈺呼吸為之一窒,好不容易緩過氣來,不再糾纏此事,轉言道:“下官對大人方才所說改革之事較為好奇,若大人不介意,還請具體說說。” 

 在江景辰的記憶當中,古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改革有五次,基本上都在歷史課本上佔有一席之地。 

 漢武帝劉徹,想要通過改革來擴充對人力、物力的汲取。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改革。 

 唐德宗,實施兩稅法改革。 

 北宋,王安石變法。 

 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漫長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不止這些改革,當中有出自帝王之法,也有臣子之策。 

 各朝各代改革,因勢而同,因時而異。 

 但無一例外,始終都遵循著一個準則:欲攘外者,必先安內。 

 正所謂:國之既安,群夷自服。 

 大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本不需要考慮安內,但這並不代表就能夠順利實施攘外之法。 

 若是站在三省主官的角度,戰事一起,以大周的現今的國力,開疆拓土並非難事。 

 只不過需要付出的代價絕不會小。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此短短十個字,乃是血與淚的總結。 

 因此,三省主官一致反戰。 

 可聖上乃是一國之君,所思所想與臣子天差地別。 

 北境之外狼子野心,雖有鎮北軍壓制,但依舊難防意外之事。 

 多年鬥爭,北境之外的那些匈奴也學聰明瞭。 

 大部隊過不了邊境,那便改換小部隊作戰。 

 每當年景不好的時候,北邊的匈奴人就會集結眾多小隊,騎著最快的戰馬,裹著破舊骯髒的獸皮,揮舞著寒光閃閃的彎刀。 

 同一時間,分不同方向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鎮北軍能夠牽制北境之外的匈奴,同理,匈奴也能夠牽制鎮北軍。 

 毫無疑問,鎮北軍很強。 

 但北境之外的匈奴全民皆兵,一但越過邊境,便如同餓狼闖進羊圈。 

 大周百姓毫無還手之力。 

 匈奴小股作戰,力求“快準狠”,因此不可能深入境內。 

 故而只有十多個縣的百姓受害。 

 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 

 百姓想要遷移,但官府不會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