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山 作品

第一百四十一節 調製符墨

粉碎、過濾、稱重……在趙言極富耐心之下,一份份礦物材料按照不同的份量被逐一投入坩堝中進行加熱。

在這個過程中,趙言最感慨的就是準確計量的重要性。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源流中,不論是中醫的合藥還是道士的煉丹,流傳在世的絕大多數古老配方中,對藥材的比例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計量單位。都是一些少許、適量、酌情添加等模稜兩可的用語。

如此一來,成功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若是完全按古方操作,成藥多少,結果如何就全憑各人經驗的把握。

都是靠著後人一次次的試錯,才無比艱難的保留下了現在的一點點的皮毛。

符墨的調配也是如此。就像做試驗一樣,趙言按照符解上給出的分量估算了一下公制單位的重量,然後將一份雄黃小心翼翼的投入到了坩堝之中。

“呲”隨著一股黃煙冒起,原本色呈丹紅的液體立刻變得混濁了起來,趙言再三攪拌、加熱也已變不回原先的色澤了。

雄黃的分量明顯多了。

將鍋中的半成品倒入下水道,藉著清洗器皿的過程,趙言深吸了幾口氣,藉此洗去心中淡淡的焦躁感,已經是第五份了。

在將每一份材料的重量在心中又盤算片刻後,趙言再一次開始了他的調配大計。

三個小時後,一盞色如胭脂,半凝固的膏狀體出現在了趙言的面前。

他用筆尖蘸了一絲液體在舌尖上輕輕一觸,頓時一股麻酥酥的感覺在口腔中四處竄動。趙言終於鬆了口氣,與符籙初解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這就證明他先前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現在,就剩下最後一步了。

一絲絲鮮紅的血液如悶熱時節沁潤礎柱的水汽般,從趙言左手中指尖滲透了出來,轉眼匯聚成一滴黃豆大小的血滴。

“呯咚!”一聲,帶著一股金屬般沉墜的質感滴落到了那塊琥珀狀的膏體上。

隨著這一滴鮮血的滴下,趙言的臉色迅速變得蒼白。像是有什麼東西瞬間從他的體內分離了出去。

這是一滴心頭血。

在中國傳統的醫學中,所謂的心頭,即是心間或心上的意思。心頭血,也就是從心肌中分泌出來的血液。

中醫認為心血為心所主之血,來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華。在心氣的推動下,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的作用,也是維持人體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雖然現代研究證明,這種成分的血液對人體所起的作用其實與普通的鮮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也不存在傳說中那般神奇的作用。

但是作為一名已經半步踏入非凡境界的修行者,趙言知道很多事物並不是所謂的科學能夠解釋的。體現在神秘側一向的,反而是傳統的東西更靠譜一些。

像心頭血因為它是由心臟所生,所以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源流中,它始終帶有一絲神秘的色彩,被認為是與天地鬼神溝通的最佳媒介。

應用在符籙的製作中同樣如此。

但它的提取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複雜與血腥,反而相當的簡單。只需是從雙手十指指尖提取的,廣義上都可以認為是心頭血。

源自古老中醫體系的理論認為,所謂的十指連心是有其實際依據的。作為人體經絡、血管的末端,十指的每一下動作,都在溝通大腦裡不同的中樞,從而在不同的範圍、深度上對心臟產生著不為人知的作用。

其中左手的中指被認為是最接近心臟的所在。

也不知是趙言血液的特殊還是心頭血真的有傳說中的效果。隨著他那滴心頭血的加入,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以那滴血液為中心,杯盞中那半凝固的液體開始緩慢的旋動起來。

然後越轉越快,越轉越急。每一次的旋轉都會從血滴中剝離走薄薄的一層。

三息之後,兩者完全融合,化為一盞深紅色的濃稠液體。

符墨成了。

……

隨著筆尖離開符紙,一抹肉眼不可見的靈光在符紙表面一閃即逝。趙言心中一喜,不必測試他就知道這道符成了。雖然未經疊加,但他自信與符解上的所描述的功效並不會相去太遠。

果然,問題是出在符墨上!

趁著心頭血的活性還在,趙言一股作氣的繪製了下去,直到將調製好的符墨全部用完。

揉了揉有些僵硬的手腕,又舒緩了一下五指,趙言吞下一粒膠囊,靜坐在矮床上靜待營養在腹中散開。同時也藉機平復緊繃的神經。

雖然只是幾張符籙的繪製,但那精細之間的工夫,並不比與人做過一場來的輕鬆。

看著書桌上的那一疊成品,一抹喜意湧上趙言的心頭。總共得到十二張符紙,全部都是一層的納物符。

但這已經足夠了。只要找到了癥結所在,剩下的無非就是些水磨工夫。再說了,時間緊迫,再加上陌生的環境,由不得他二層、三層的精雕細琢下去。

只是,該用什麼容器來保存符墨的活性呢?趙言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不是每次都會有那麼好的運氣,能夠就地取材的。

當然那個圓臉的店主或許會有不錯的推薦,但趙言並不打算將所有的問題在一家店鋪內解決。

臨出門前,趙言心血來潮的掏出一支針劑遞到了店主面前,“對這種物品,你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