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到橋西 作品

第一百一十三章 踏上歸程

之所以把首次出行定在香江,首要原因就在於便於掌控。

這裡有大量的人才儲備,也有相對成熟的金融環境,同時又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兩地往來也比較方便。

這些優勢都是其他城市目前暫時無法替代的。

另一個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並沒有走出七十年代經濟危機的陰影,讓賈公子沒有很好的著力點。

在西歐,西德、法蘭西和意大利,這各時期的經濟才剛剛停止下降,只有英倫的情況好一些,但總的增長率僅在1%左右。

這種情況,還將持續幾年,直到1984年左右,包括西歐國家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回升勢頭才會普遍有所增強。

即便如此,經歷了很長的蕭條復甦期,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進展也相對遲緩,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的增長上也都比較緩慢。在英、德、法、意四大國中,增長較快的英倫達到了3.5%,而發展最慢的法蘭西,還不足2%。

太平洋東岸的阿美利堅,此時也並沒有好到哪裡。

發生於七九年的人質危機,讓卡特政府顏面掃地的同時,讓本就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以至於里根在今年的大選中獲勝。

老美目前的經濟形式,正如里根在競選中向記著所說的:“我告訴你們我不能使用蕭條這個字眼。讓我來告訴你們這些定義,經濟的衰退是指你的鄰居失了業,經濟蕭條則是指你也失了業。而經濟開始復甦指的則是——卡特已經失業的時候。”

然而里根上臺後,雖然依然靠擴大財政赤字和實行信用膨脹的辦法,刺激經濟發展,維持了較長時期的經濟回升,暫時擺脫了滯脹困境,但是也為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的嚴重後果,使其在1985年由債權國淪為最大的債務國。

與之相比,東倭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卻是另一番景象。

經濟繼續以高速增長,其增速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數,年均增長率達到4%。

同時伴隨長期資本輸出的急劇擴大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確立起資產大國和債權大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