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毛家燕.下

  戴芸嬌久經沙場,見慣了馬革裹屍,做起這樣的事來真是嫻熟極了。

  邊學姬、郭正陽、魏姐夫才相信她不是專門做給自己看的,因為沒必要。

  戴芸嬌就地安埋好無名壯士後,一邊洗手,一邊對毛家燕道:“念念戰報,我想聽聽朱明都走到了哪一步?”

  毛家燕聞言,立即把戰報鋪在香案上,念道:“七月四日,廖永忠兵臨南寧,元朝‘屯田千戶(元朝官名)’宋真捆綁守將‘平章(官名)’咬住,然後遣使降明。廖永忠悉收諸司印章,依舊命宋真守城,送咬住赴應天面君。”

  七月五日,廣西左江太平府‘土官(土司官稱)’黃英衍、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顏等遣使攜印章向朱明平章楊璟投降。

  元朝平章阿思蘭自全州眾敗退保象州沒過幾月,廖永忠又盯上了他,七月十日遣指揮耿天璧討伐。兵至賓州城外,阿思蘭遣其部將李左丞出戰,誰知幾個回合就被耿天璧擊敗。

  阿思蘭頓時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不得不遣其子僧保來明行營交納和款,以為緩兵之計。

  七月二十四日,阿思蘭見再無援兵,只得率領所部向廖永忠投降,獻其銀印三,銅印三十七,金牌五。

  八月二日,元朝彬州守將‘左丞(官名)’楊以誠向平章楊璟投降。

  八月八日,楊璟安排完事宜,由靖江回了應天。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九月十四日,在各路義軍的大力(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支持下,徐達、常遇春率領十餘萬明軍由大都齊化門外攻城而入……元人兵敗,不得不退回大漠老家牧馬放羊,自此結束對中原近百年的殘酷統治。

  九月十八日,徵南將軍廖永忠、副將軍朱亮祖回軍應天。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也兒吉尼的兒子不花帖木兒被俘,勸降不得,後有叛將作內應,明軍才攻下桂林城。

  自此廣西北面悉歸於明朝版圖。”

  古代的人本就大字不識幾個,軍中將士也只是粗通文墨,所以文件往來從不求有什麼文采,只要寫出來的信函,大家都能看明白字裡行間的意思就行。

  別看這個戰報被寫成了流水賬,卻能把每件事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那些大老粗識文斷字的本領,已經算不容易的了。

  算算時日,現在已是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三十日,戰亂年月,這一天天的逃亡生活,過得可真快啊!

  眾人看後,都覺得江山門的處境真是很不樂觀,將來可該何去何從啊?

  邊學姬想回去救表妹甄血黴,於是請郭正陽陪她來賓城走一遭。她提出這樣的請求,雖然有點不知輕重,卻也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人之常情,郭正陽理解後就無法拒絕,誰知二人剛踏出破廟就看見了好大的一場喜事。

  原來,甄血黴瘋後糊塗,把韋三喜認作郭正陽了,追著要嫁給他,於是不分黑夜,不辭辛苦,一直追到了這裡,見到了破廟裡的赤腳大仙。

  韋三喜本就願意這樣照顧甄血黴一生一世,只是心中非常的失落,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在哪裡輸給了郭正陽。

  二人進了破廟後,甄血黴就按著韋三喜的頭,一個勁兒的向赤腳大仙拜拜,求個美好的姻緣。這個瘋女人,她把赤腳大仙當做月老了。

  別看甄血黴人是瘋了,力氣卻大得離了譜,居然把個一拳能打死馬的韋三喜,弄得跟個撥浪鼓似的團團轉。

  當然這裡也有韋三喜在全心全意的讓著。

  邊學姬道:“表妹能得到韋三喜的愛護,這一輩子值了!”

  郭正陽道:“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去打擾!”

  邊學姬道:“好!”

  二人退回破廟,掩藏了痕跡。

  這個破廟的確是很大,只要藏好了,即便最熟悉的人來此,要想發現五人也沒那麼容易。

  甄血黴和韋三喜拜過後就離開了,根本就沒有留意過破廟有什麼不一樣。當然,甄血黴全心全意都在幻想郭正陽,糾纏韋三喜,瘋瘋癲癲的哪會留意。

  韋三喜也一門心思的在意甄血黴,世界在他的心中早形同虛設了,也許留意了破廟裡的不一樣,但是他就是無心過問。

  甄血黴要背,於是韋三喜只得變牛做馬,冒充郭正陽,駝著甄血黴離開。

  佛堂裡,毛家燕、戴芸嬌、邊學姬、郭正陽、魏姐夫看著二人糾糾纏纏的離開,一時間都感慨不已!

  邊學姬道:“真擔心表妹醒來,屆時就不能這樣一輩子幸福了!”

  是不是很矛盾?

  次日。

  外邊天空中連炸好幾朵煙花。

  戴芸嬌等的人終於是到了。

  毛家燕趕緊再次以煙花回應。

  不久就見山坡下浩浩蕩蕩的跑來一隊人馬,她們原來是周凌波、曹天嬌、朱琪帶著數十名江山門的義士,一路的護衛著姚夭夭和古起跌跌撞撞的來到了破廟之前。

  “殺!”

  “殺!”

  沒過多久,又見數百名追兵隨後就到,把他們團團圍住在山上。帶隊正是崔牛。只不過他身邊今兒多了一個人,一個讓廣西各路勢力聞風喪膽的人。

  是廖永忠。

  廖永忠從應天回來了!

  看來朱元璋已經把廣西各路交由廖永忠全權管制了。

  能得到廖永忠這位大將軍的親自追捕,周凌波、曹天嬌、朱琪、姚夭夭和古起這些人真是幸何如之!

  戴芸嬌趕緊的一馬當先迎接了出去。

  破廟裡的幾人也不甘落後,隨後也迎接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