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170章 朝鮮半島的前世今生

 魏明帝消滅公孫氏政權之際,密遣劉昕、鮮于嗣跨海平定帶方、樂浪二郡,並試圖恢復對三韓的控制,由於溝通出了問題,韓人奮起反抗,魏帶方太守弓遵戰死,但最終樂浪、帶方的兵力還是平定了三韓。 

 公元2世紀,生活在今天中國境內的扶余人(濊貊的支系族群)建立了扶餘國和高句麗,高句麗首先基本具備了國家政權的結構,並逐漸向南擴張,勢力範圍涵蓋了朝鮮半島東北部。 

 後來另有一支扶余部落南遷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加入了馬韓部落聯盟,取代馬韓部落成為聯盟的新盟主,並逐漸由部落過渡為組織嚴密的國家政權,也就是百濟。 

 根據高麗王朝史書《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為朱蒙於公元前37年建國,百濟為朱蒙之子溫祚王於公元前公元前18年建國。 

 不過,三胖和南棒都不承認朱家父子是中國人。 

 公元313年,因西晉崩潰、中原大亂,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中原王朝管轄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體制至此瓦解。 

 高句麗、百濟展開競爭,後來在朝鮮南方又興起了新羅。 

 從371年開始到562年,三個棒槌你來我往,打得興高采烈。 

 最終,新羅、高句麗、百濟構成勢力均衡。 

 至此,"海東三國"的格局才完全形成。 

 589年,隋朝統一中國,"海東三國"均向隋稱臣。 

 但是由於高句麗(當時簡稱"高麗")佔據著原屬中原王朝領土的遼東地區,最終在612年至614年發生了隋與高句麗的三次戰爭,結果隋朝未能征服高句麗,甚至直接導致其崩潰。 

 唐朝統一中國後,"海東三國"又向唐稱臣。 

 此時高句麗國力恢復,與百濟攻擊新羅,新羅向唐求救,而百濟則向高句麗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