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102章 烽火連天:龐勳起義——一場唐末戍卒的抗爭與悲劇

 一、背景孕育:南詔之役與戍卒困頓 

 唐懿宗鹹通年間,唐朝國力漸衰,對外戰爭頻仍。鹹通六年(865年),南詔侵擾,唐廷調遣徐、泗地區的精銳士卒兩千人赴援,其中八百人被長期派駐桂州(今廣西桂林)戍守邊疆。這些士卒本應遵循三年一輪換的制度,然而到了鹹通九年(868年),他們已經超期服役達六年之久,遠離家鄉,生活艱辛,思鄉之情與對公正待遇的渴望日益強烈。 

 朝廷對此反應遲鈍,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拒絕了戍卒們多次提出的輪換請求,導致軍中怨氣積聚,矛盾激化。士卒們深感被朝廷遺忘,對地方官員的冷漠與剝削感到極度不滿,為後來的起義埋下了伏筆。 

 二、起義爆發:桂州烽煙 

 鹹通九年七月,桂州戍卒不堪忍受長久的不公待遇,終於爆發。他們殺死欺壓自己的都將,以此作為反抗的開端。在群情激憤之中,時任桂州 戊 軍 糧料判官的龐勳以其深得士卒信任和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領袖。龐勳帶領這支憤怒的軍隊,毅然決定北歸,尋求改變命運。 

 三、進軍中原:攻城略地與聲勢壯大 

 起義軍在龐勳的領導下,沿著湘江、長江一路北上,沿途不斷吸收不滿現狀的民眾和散兵遊勇,勢力迅速壯大。他們在湖南、浙西等地縱橫馳騁,未遇有效抵抗,隨後進入淮南地區,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 

 鹹通九年九月,起義軍攻克戰略要地宿州(今安徽宿州),打開了通往中原腹地的大門。緊接著,他們直逼徐州,圍攻數日後成功破城,斬殺了拒不妥協的徐泗節度使崔彥曾,徹底摧毀了當地的唐廷統治機構。龐勳自立為武寧軍節度使,控制了包括徐州在內的大片區域,並開府庫募兵,短時間內兵力擴充至萬人。 

 四、鼎盛與轉折:斷江淮糧道與戰略擴張 

 佔據徐州後,龐勳起義軍猶如巨石激起千層浪,其影響力如日中天,成為當時唐末社會無法忽視的變革力量。起義軍在龐勳的指揮下,展開了向東、向西的雙線攻勢,劍指戰略要地,旨在切斷唐廷維繫國運的江淮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