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103章 唐僖宗李儇——馬球皇帝與晚唐衰頹之路

 田令孜掌權期間,肆意攬權、干政,對政敵採取高壓政策,排斥異己,任人唯親,導致官僚體系陷入嚴重的腐敗旋渦。忠誠與能力不再是選拔官員的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對田令孜個人的依附程度,這種政治生態嚴重損害了國家治理效能,行政效率低下,政策執行無力,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此外,田令孜還利用手中職權,牢牢把控國家財賦與鹽鐵專賣這一重要經濟命脈,藉此大肆聚斂財富,中飽私囊。這種濫用權力的行為不僅嚴重侵蝕了國家財政基礎,造成國庫空虛,更引發了市場秩序混亂,物價飛漲,民生困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經濟危機。田令孜的專權亂政與貪婪斂財,無疑加速了晚唐社會的衰敗進程,為僖宗朝的動盪不安乃至整個唐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四、烽火連天:王仙芝、黃巢起義與長安淪陷 

 唐僖宗在位期間,國內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土地兼併、賦稅繁重、吏治腐敗等現象愈演愈烈,底層民眾生活困苦,反抗情緒高漲。在這種背景下,以王仙芝、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如燎原之火,迅速席捲半個中國,成為晚唐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反抗浪潮。 

 起義軍以“均平賦稅、懲治貪官”為號召,得到了廣大農民、破產流民乃至部分中小地主的支持,戰鬥力驚人,多次擊敗官軍。面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唐廷雖屢次調兵遣將,但由於內部腐敗、指揮混亂、軍力分散,始終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起義軍於880年攻克長安,迫使唐僖宗倉皇出逃,這是繼安史之亂後,唐朝歷史上第二次皇帝因戰亂逃離國都,標誌著中央政權的權威遭受嚴重打擊。 

 僖宗逃至蜀地成都避難,長安的陷落與皇帝的流亡,象徵著唐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力大幅減弱,地方藩鎮勢力趁機擴張,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進一步失衡。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唐朝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統一與穩定,為後續的五代十國割據局面埋下了伏筆 

 五、平叛復都:借力藩鎮與短暫中興 

 在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僖宗被迫流亡蜀地的危急時刻,田令孜作為實際掌權者,意識到僅憑朝廷之力難以平叛,遂積極聯絡各地藩鎮,尤其是具有較強軍事實力的節度使,如李克用、朱溫等人,共同對抗起義軍。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藉助藩鎮軍隊的力量,唐廷最終於883年成功擊潰黃巢起義,收復長安,僖宗得以重返故都,表面看來實現了國家的“中興”。 

 然而,這場勝利的背後,卻是中央權威的進一步削弱與地方勢力的急劇膨脹。在平叛過程中,李克用、朱溫等節度使不僅鞏固了自身在地方的統治地位,更趁機擴大領地、擴充軍隊,逐漸擺脫中央政府的約束,形成了實質上的割據局面。他們以平叛功臣自居,對中央指令陽奉陰違,甚至公然挑戰皇權,成為威脅唐朝中央集權的獨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