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困難重重

 這陣子,皇帝數次提到整頓衛所,大有恢復以前的衛所制,卻又輕衛所軍,而重營兵。不光李邦華,李春燁,王家楨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猜不透皇帝到底何意,朱童蒙,梅之煥,鄭崇儉都搞不懂皇帝為何前後矛盾。 

 李春燁抱拳輕咳,提醒說:“陛下,不宜過於重視京營而輕視地方營兵,衛所軍,恐讓地方兵丁不滿,引起譁變。” 

 王家楨微微頷首,建議說:“陛下,李協理所言極是,大明兵丁當一視同仁。” 

 朱由校面孔古井無波,淡淡說:“京營改制,隸屬兵改。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改效果未明確前,焉能推廣諸省,故而需徐徐圖之,他日京城練兵成功,即在各省,九邊推行新制度。” 

 “反之,需另想它法,兵改目的讓兵勇戰力越來越強,將領越來越把控全局,出現一支保家衛國的勁旅。” 

 聞言,朱童蒙,李邦華,李春燁,王家楨等鬆口氣。 

 生怕皇帝急於求成,兵勇改革過於激進,幸好陛下徐徐圖之。 

 兵勇,稍微恢復安靜,梅之煥道出自己擔憂說:“陛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府兵,毀於均田無可授,陛下決定給建功者授田,初期激發兵勇鬥志,戰場大獲成功,怎奈百年後重蹈覆轍,需提前未雨綢繆。” 

 “哈哈哈。” 

 朱由校仰首朗笑。 

 他焉能不懂授田的侷限性。 

 今日,他敢公然提出來,自然有解決辦法。 

 其一,若京城各軍成功殲滅建奴,蕩平李自成起義和西南奢安之亂,單單朝廷獲得的東北沃野,足以賞賜三軍。 

 其二,內憂外患解除,朝廷必要抓住大航海的機會,舉國參與對外海外擴張,海外遷徙。 

 出海所得錢財,土地,足夠保證賞賜延續下去。 

 其三,他不單純授永業田,還明確提出可支持等價於二十畝良田的紋銀。 

 若付諸努力,未能解決內憂外患,自己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愛卿所言非虛,朝廷以銀兩,良田並行。良田夠,發永業田,銀兩夠,獎勵銀兩,確保所得賞賜能購買二十畝良田。” 

 他清楚百姓對土地愛得深沉,然而,在他治下大明肯定改變重農抑商政策,大力發展手工業肯定要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