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形態量化的處理

 晚上,生物工作室舉辦了一個小型聚會,慶祝近期取得的成就。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陳伶、張瞳、楊薇不約而同地靠近蘇陽,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更多的不僅僅是對學術的仰慕。 

 陳伶首先打破沉默:“蘇總,我們都知道,沒有您,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但有時,我真好奇您是怎麼做到的。” 

 蘇陽笑得雲淡風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我的可能就是對未知的好奇和不懈追求吧。” 

 “不過,沒有你們,我也走不到這裡。” 

 張瞳插話:“您的知識面讓我們歎為觀止,有時真想看看您的大腦構造。” 

 蘇陽哈哈大笑:“如果真有那麼一天,記得先預約哦。” 

 楊薇輕輕搖頭,她的聲音溫柔而堅定:“我更想知道,蘇總您是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您似乎總是那麼精力充沛。” 

 蘇陽的目光變得深邃:“秘訣嘛,可能是我對每件事都充滿熱情。” 

 “但說實話,有時候也會感到疲憊。” 

 “不過,想到我們所做的事能改變世界,這就足夠激勵我繼續前行了。” 

 炒股的終極追求,在於駕馭人性。 

 一旦克服人性弱點,炒股將不再是難以攀登的高峰。 

 我們終究是凡人,無法跨越過程中的任何一步。 

 必須在無數次試錯中成長,在漸進中反思,在漸變中尋求突破。 

 唯有不斷突破,才能攀登至新高度,開啟嚮往已久的全新旅程。 

 定期進行思維梳理,有助於在實際操作中,找準突破口。 

 數字雖為量化指標,卻無法衡量技術、能力和成就。 

 但它如實記錄了,我們對“術”理解的點滴演變。 

 初入股市時,耳邊常縈繞著,要有自己的交易模式的教誨。 

 市場上的術法專家,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繚亂。 

 在某位大佬對圖形重要性的強調影響下,我投身於各類圖形的研究,賦予其悅耳的名稱。 

 自詡創立了獨特的交易模式。 

 期間,我也曾涉獵其他老師的教誨,但由於理解不深,未能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