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段玉 作品

第99章 跨度一年的三個死者,羅輯道出內幕!

  羅輯指著那三張紙片中的第一張,繼續說道:

  "第一個受害者,致命傷在頸部,身上也有多出刀傷,可以推測,兇手在作案的時候很慌張,並且遇到了受害者的反抗,表現出一種搏鬥跡象。"

  “而且第一個受害者的體內沒有發現兇手的dna,兇手當時作案完成之後,直接逃離了現場,沒有做其他事。”

  緊接著,他又指著第二張紙片:

  “時隔半年多,第二個受害者,一擊封喉,乾淨利落,沒有掙扎的痕跡,並且死後遭到了侵犯,我只能說,兇手這一次不僅熟練,而且從容了不少。”

  “我看過死者生前的圖片,是個很漂亮文靜的姑娘,兇手在作案後,不僅沒有著急逃跑,而且對屍體進行了侵犯,並且取走了一部分頭皮組織作為紀念。”

  “而這一次,兇手唯一不自信的地方,在於他是先殺,後侵犯,可以看出,他依舊沒有良好的控制受害人的能力。”

  羅輯這話說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了第三張紙片。

  第三章紙片上,明晃晃地寫著:生前遭到侵犯。

  並且沒有強烈的反抗痕跡。

  也就是說,這一次,兇手克服了最後一個問題,他先控制住了受害者,然後慢條斯理地實施了侵犯,最後殺人、離開。

  離開之前,還切下了受害人多處(私密)部位身體組織,不知是出於什麼心態。

  回味?紀念?挑釁警方?

  “第三個受害者,是一個剛上大學放寒假的獨居女孩。”

  羅輯說道:

  “勘察過現場和屍體的痕跡之後,當時的刑偵人員推測,兇手是先用威脅手段,將被害人控制住,在沒有反抗的情況下被用繩子捆綁。”

  “他或許是對這個姑娘承諾,按照他說的去做就可以活命,這就導致在女孩在被他捆綁的時候毫無反抗,喪失了反抗能力,於是兇手接下來的侵犯和殺害顯得格外從容。”

  上衫明愛問道:

  “兇手取走被害人組織的時間,是在被害人死亡後,還是生前?”

  羅輯想了一下,回答:

  “有一部分是在生前,有一部分是在死後。”

  “真是······”

  上杉明愛咬了咬牙,隨後,沒有繼續說下去。

  “也就是說,蘇晨用這三具‘屍體’,還有留下來的紙條,給我們展現了那個白金案兇手的一年的歷程。”

  羅輯點點頭。

  “下一個是誰?”

  史勇插了一句嘴。

  這是他覺得最要緊的問題,而在專家小組裡,能背下來的只有羅輯。

  羅輯聞言,沉吟騙喝,隨後說道:

  “根據卷宗記載,下一個受害者,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