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多爾袞 作品

第759章 歲月不饒人

  漸漸地,大河變成了小溪。

  河道兩側的水田,已經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旱地。

  雖然湖廣是出名的魚米之鄉。

  特別是洞庭湖以北的湖北,更是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

  水多,就適合種植稻穀。

  這種需水量大的植物,雖然種植條件比較高,但是,產量也遠遠的超過了旱地作物。

  水稻的產量高,農人自然更願意種植它。

  因此,以襄陽為界:

  襄陽以北,以麥子為主,襄陽以南,則普遍種植稻穀。

  然而,黃岡這邊,零星還播種一些冬小麥。

  墨守成規,這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磚家”、“叫獸”的操作。

  老百姓,素來都是因地制宜的。

  讓水稻上山,這種不顧成本的操作,老農嗤之以鼻。

  雖然他們不懂大道理,卻也明白——

  人類本來是沒有字的。

  自然就沒有那些大道理。

  遠古人以狩獵為生,進入農耕時代,最簡單的動力就是——因為農耕,單人產量超過了狩獵!

  付出少、收穫多,這才是古人馴化作物的動力。

  若不講究付出與收穫的比例……

  那還不如在火星上刨個坑,拉泡屎、蓋個屋,播個種、輸點氣……

  一樣能收穫哩!

  種地、種地,講究的是一人耕作、養活倆人。

  你要是倆人耕作,一人都養不活……

  還進入啥的農耕時代咧?

  茹毛飲血,他不香麼?

  ……

  大軍路過一處低矮的山坡。

  勤勞的百姓,已經將能夠耕作的荒地,都開墾完畢了。

  這種沒有水源的田地,無法種植稻穀。

  產量僅次於稻穀的麥子,就成了老百姓的選擇。

  湖廣不是缺水的山陝。

  山陝那裡,因為降雨量稀少,使得對雨水需求量更低的高粱、粟米,成了大片的夏季作物。

  因為這些東西耐旱。

  有水,沒水,多少它都能收穫一些。

  一過了秦嶺,高粱和粟米,就不是主流作物了。

  (說到這個,定都西安的秦唐漢,主流糧食就是粟米,這一點,恐怕也與關中氣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