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風 作品

第 143 章 143(一更)

 這位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知道陛下今年還有那等大事安排,所以在這封彈劾奏表中,不是一般地敢說。

 他控訴鄭仁泰為主帥,先是誅殺已經降服的士卒,又在追逐逃亡俘虜之時,不知道撫卹士卒、計算軍資軍糧,以至於骸骨遍野,甲兵滯留於荒原,資助了隨後清理戰場的敵寇。

 這一段話,最後以一句萬分沉痛的“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之喪敗者”收尾。

 而後,他又控訴薛仁貴不僅沒能勸阻主帥出兵,還不遵軍紀劫掠鐵勒各部,哪怕有先破鐵勒之功,也絕不能對他有何種封賞,反而應當將他和鄭仁泰全部交付有司,嚴格論罪。

 薛仁貴的情況其實好說,在鐵勒部落已被平定的事實面前,將軍功過相抵,無損於大唐的聲名和李治這位天子的威嚴。

 但鄭仁泰就不一樣了。那畢竟是先帝在玄武門之變時候的舊臣!

 這封彈劾被陛下暫時扣押了下來,與有司商討如何將此事的影響再降低些。

 這讓本就身體不適的陛下越發沒了心情管皇后這頭。

 他所做的,只是在皇后告知籌辦事宜已盡數達成後,先後頒佈了兩條聖旨,其餘的事情便交給皇后來推動了。

 ------

 龍朔二年的四月尾聲,兩道聖旨砸在了本已平靜下來的長安城中。

 一條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條則是面向朝堂官員的。

 這兩條聖旨的內容並不相同。

 前者中寫道:現在民間經常有父母剛剛亡故就直接繼續嫁娶之事的行為,時間久了就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了。還有些送葬的儀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還是一併歡飲,個個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個葬禮。寒

 食節也是如此,寒食掃墓原本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卻只見到眾人對坐舉辦歡慶之事,一點為先祖悲傷的樣子都看不出來。

 這種種言行根本不該當在大唐這個禮儀之邦出現,有損唐人風氣,應當予以禁止。2

 這一段話,乍看起來和僧侶沒什麼關係,因為這訴求端正的其實是世俗的風氣,是在向民間重申孝道。

 但仔細看去,又分明是對隨後之事的鋪墊。

 若是百姓該當盡孝,也是世俗倫常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僧侶是不是也該當遵守呢?

 若是僧侶也需要遵守的話,在天子大過父母的君臣之義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條應該被推行到僧侶之中的法令。

 但聖旨下達得相當體面,只提到了對民間風氣的規範,並未強行讓僧侶改變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隨後面向朝堂官員的千人集議詔令,隱約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圖。

 【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3

 正是因為這樣的緣由,出於宣揚孝道和禮法的需求,希望能夠變更習俗,讓道士、僧尼都對陛下、皇后、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但陛下也擔心此舉是破壞了慣例以來的規矩,故而將其交託給有司商榷研討,以朝臣集議的方式舉辦。

 這一次朝臣集議,甚至並不僅僅是讓當朝官員參與。

 除卻關中的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就連周邊郡縣長官也被一併邀請到來,與會之人竟是涵蓋了能在五月十五之前準時趕到的所有入流官員。

 足足有千人之數!

 可很顯然,對於多年間得到優厚且特殊待遇的僧侶來說,哪怕此事也僅僅是要以集議的形式舉辦商討,也等同於是天子又要對僧人的特權進行限制。

 是對他們的打壓。

 一時之間僧侶之中炸開了鍋。

 “陛下下達這樣的詔令,甚至不打算讓身在洛陽翻譯經文的玄奘法師還朝一併參與商討,明擺著是打算如同當年的跳過道僧格一般,繼續遏制我佛宗發展!我等絕不能對此坐視不管!”

 道琛抬了抬眼皮,發覺說話之人乃是大慈恩寺的沙門靈會。

 聽說自從玄奘法師移居洛陽後,大慈恩寺基本就由他來主持。

 比起窺基這些沉浸於佛道經義,跟隨玄奘法師進學之人,靈會顯然要對提升佛宗在大唐的地位更感興趣,這才在那份下令百官集議的聖旨到來之時,快速召集起了一批卓有名望的僧人。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這個剛剛當上西明寺住持的百濟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