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174

 人死之後,他卻想起對方早年間的種種表現了。

 當年李承乾謀反,是來濟從中勸說,讓太宗皇帝不要做出殺死自己親生兒子的行為,也算是給他們李唐皇室保全了臉面。

 在他李治還未登基的時候,來濟曾經擔任過太子東宮的司議郎,將他平日裡的種種表現記錄在案,方便後面的史官對其進行整理。

 彼時的李治也和來濟沒有那樣多的矛盾,還覺得對方出自將門世家卻是走的科舉選拔路子,有著一身深厚的文學功底,當真是個能人,這才有了他即位後令來濟也一併參與修編史書的詔令。

 而現在,他又留下了一個死守大唐邊塞,絕不因天子對其苛待而投降於賊寇的美名。

 這樣的人……

 後世會以何種筆墨來記載呢?

 罷了,在此時多想無益。

 西域的戰報已到長安,情況比他所想象得還要嚴重得多,那這出兵便再不能耽擱!

 之前以他即將巡幸九成宮,在岐州閱兵為由,確實徵調起了不少府兵,但正因為那其中沒有明確的備戰信號,各地的折衝府官員難免覺得時間還有寬裕,以尋常手續辦事。尤其是在糧草的籌備上,他們只按照閱兵演武的規模。現在卻要儘快改一改。

 李治也當即下令,由蘇定方為主帥,契苾何力為其副將,儘快完成兵力的調配,在十日內發兵西域!

 阿史那道真,也便是卓雲的兄長,以自己出自突厥、或許能找到機會聯合蒙池都護府的那一路唐軍為由請戰,得到了李治的許可。

 薛仁貴請求彌補此前征討西域戰失利,隨同出戰,也得到了李治的批准。

 朝野上下一時之間進入了高效緊繃的運轉。

 不只是關中有了大動作。

 因為去年才修繕了蓬萊宮的緣故,長安地界上的糧食庫存沒有那麼充裕。

 天子急令,調度雍州、許州等地的糧草送往長安,作為此次發兵西域的後備糧草。

 關內道府兵隨時待命徵召。

 還有……

 李治對於叛軍的怒火在這一連串的下令之中展露無疑。

 哪怕沒有明確的詔令下達,蘇定方也不難做出一個猜測,這次前往西域的平亂,恐怕都不是殺雞儆猴這麼簡單的了。

 陛下要的,是永絕後患。

 這一點到底能不能達成不重要,起碼這一次,唐軍對這兩路聯合叛軍所做出的,必定是疾風驟雨的打擊。

 在軍報抵達長安的七日後,先行發兵的隊伍就已經在各方的高效運轉中完成了籌備。

 只等著陛下下達最後的進軍號令,便能即刻出發。

 也就是在此時,庫狄氏,或者說,庫狄真如,來到了長安。

 吐谷渾青海驄能被稱為龍種,在腳力上遠非尋常馬匹可比,吐谷渾所在還毗鄰李唐的河湟之地,但即便如此,她到的時候,也已是陳兵將發之時。

 夏風裡已籠罩著一層熱力,讓這份整兵備戰中多出了一份焦灼。

 沿路的奔波勞累與心神焦慮並沒有影響到庫狄真如的判斷力,她也很快在這樣的氣氛中察覺到關中有異。

 然而在敏銳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在她沿途所聽到的消息裡,這些人說起的好像都是安西都護境內的地名。

 “我們的情況可能不太妙。”她低聲朝著隨行的侍從說道。

 她曾經從弘化公主的口中,聽到過她當年前往關中的求援。

 雖然因為不可妄議天子的緣故,公主並未將對陛下的埋怨宣之於口,但並不妨礙庫狄氏聽出她在話中的潛藏意思——

 在大唐那位天子的心中,安西都護、高麗等地,都是排在吐谷渾前頭的地方。

 她也從裴行儉的分析中聽到類似的言論,對於陛下的想法大概有幾分猜測。

 在身居吐谷渾期間,眼見吐蕃的進攻愈發不帶掩飾,大唐卻毫無動靜,她也越發可以確定,弘化公主與裴行儉的判斷都不曾出錯

 。

 若是現在,唐軍又已為出兵安西都護做好了準備,那麼吐谷渾那邊真的有機會得到足夠的援助嗎?

 “那我們怎麼辦?”侍從忙問。

 “不管了,先進宮請見。”

 她人都已經在這裡了,弘化公主派遣她前來送信,也本就是想要通過她來轉達清楚吐谷渾的現狀,就算可能得到的是一句拒絕或者延緩出兵的決定,她也必須盡到自己的責任。

 在關中守軍的帶領下,她轉而跟上了宮中禁軍的腳步,而後出現在了天子接見來使的地方。

 在聽聞了庫狄氏的身份後,李治在上首自言自語:“吐谷渾那邊怎麼也出事了?”

 但說是自言自語,以他的身份本不需要在意旁人是如何想的,所以這話還是清楚地傳入了在場眾人的耳中。

 庫狄真如當即心中一沉。

 陛下的這句回覆中,分明有將吐谷渾視為累贅的意思。

 但她還是努力維繫住了面上的沉穩,垂首答道:“回稟陛下,吐谷渾急報,國主慕容諾曷缽戰死。”

 這句最有衝擊力的結果一出,饒是李治對於吐谷渾本沒有報以多少認真的態度,都臉色驟變,“你把具體情況說來。”

 慕容諾曷缽怎會突然死了!

 庫狄真如答道:“吐谷渾與吐蕃近年間大小摩擦不斷,吐蕃大相祿東贊之子欽陵贊卓長駐吐谷渾邊境,動輒發起進攻,但因王后等人的佈置,並未讓其得逞。但此次……”

 此次的情況不同了。

 “庭州與西州的戰況在送到鄯州的時候,還被送往了吐谷渾一份,與此同時,吐蕃竟意外做出了撤兵之舉。裴將軍懷疑,這是吐蕃與回紇、突厥等部有所聯繫,意圖趁機兵進西域,立刻發兵對其攔截。”

 “但想到這也有可能是吐蕃做出的疑兵之計,試圖調虎離山,裴將軍也令人繼續戍守關隘,謹防吐蕃分兵來襲。”

 庫狄真如頓了頓,語氣沉痛:“哪知道,慕容國主忽然離開吐谷渾王帳,前往南部邊境,而此地的吐谷渾貴族戍守不力,竟讓祿東贊以白蘭羌、党項羌部眾突圍而入。交戰之中,吐谷渾國主不幸遇難。”

 李治扶額。

 他都不知道該當說諾曷缽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了。

 但凡慕容諾曷缽有統兵之才,這出南面的邊地巡視,在裴行儉帶兵對上吐蕃大部隊的時候,其實該當是他的機會才對。

 他應當能趁機發現吐蕃分兵南路的陰謀,在祿東贊身邊守衛最為薄弱的時候將人給擒獲下來。

 李治想想他阿耶和他女兒的種種戰績,都覺得這聽起來很有操作空間。

 然而事實卻是,慕容諾曷缽在此戰中罹難,讓那位吐蕃大相達成了襲殺吐谷渾國主的戰功。

 偏偏李治自己都沒有親自上戰場,在這幾年間更是連政務上都需要皇后做出協助,再加上這死者為大的道理,他就算是想要對諾曷缽責備兩句,都並不太合適。

 他也只能問道:“眼下吐



 渾情況如何了?”

 前來報信的庫狄氏一派風塵僕僕的焦慮之色,若非她還沒到神情失措的地步,李治真是擔心她直接說出一句吐谷渾已被吐蕃滅國的話來。

 好在,局面似乎還沒到如此失控的地步。

 庫狄真如答道:“所幸吐蕃兵力分散,白蘭、党項二部又沒那麼聽從號令,祿東贊暫時只取了南部,並未繼續推進。”

 “但慕容國主新喪,國中有些非議之聲,王后不得已之下,當廷親自斬殺了意圖歸罪於裴將軍的素和貴,用來威服群臣,並推舉慕容國主之子慕容忠繼位,以便集合國力與吐蕃周旋。”

 “王后遣我速抵長安轉達,吐谷渾內部分歧已有多年,慕容國主的送命與吐蕃大軍的壓境,已是加快了這出分裂,所以懇請陛下儘快發兵支援,否則吐谷渾遲早要落入吐蕃手中。”

 這絕非庫狄真如在此危言聳聽。

 縱然弘化公主在從王后變成王太后的時候,因為慕容忠聽話的緣故,在調兵遣將的自主性上比之前強出了太多,但吐谷渾與吐蕃之間的實力差別還是個既成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