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253章 給拗相公上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地主鄉紳確實比官員還難惹。 

 正所謂皇權不下鄉。 

 古代朝廷政令只能下達到縣,底下的鄉鎮就要靠當地的鄉紳來治理了。 

 這麼說可能不夠具體。 

 一般來說,縣官到任,都會請當地鄉紳吃飯。 

 為什麼呢。 

 因為縣官要想治理好地方,必須得有當地鄉紳配合。 

 像收稅,地方治安,甚至鄉村的一些案子,都是鄉紳幫著處理的。 

 官員對待鄉紳客氣,鄉紳也給面子,出資鋪橋修路什麼的,官員政績就來了。 

 若是惹的鄉紳不滿,甚至連稅都收不上來。 

 古代隱田逃稅乃是常態,地主鄉紳可能數百畝的田地,才交幾畝的稅。 

 大多數的稅收都需要普通百姓和小地主來承擔。 

 一縣之地普通百姓和小地主佔據的田地只是少數,還是最差的田地,又能交多少稅? 

 這個時候就要靠地主鄉紳幫忙了。 

 這些人也知道不能做的太過分,每次交稅的時候,都會出一些來補窟窿。 

 前提是官員給面子,不然他們不交官員也沒辦法。 

 畢竟這些官員很多本身家裡就是地主鄉紳,他們即便知道當地地主鄉紳隱田逃稅,也不敢捅破。 

 一來這樣對他們本身並沒有好處,二來一旦他們這麼做了,就會得罪天下的地主鄉紳。 

 而方田均稅,就是從新丈量天下田地,按照田地來收稅。 

 這個政策執行後,單是一縣就清查出兩萬多傾的漏稅田地,簡直觸目驚心,駭人聽聞。 

 也正是因為王安石此舉動了所有地主鄉紳的利益,為他變法失敗,埋下了伏筆。 

 不過王安石的措施也不是全都有弊端,像將兵法就很有效的解決了宋朝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問題。 

 農田水利法,也是有益無害的好政策。 

 李安聽完,說了一些好話對王安石的政策表示了肯定,然後提醒道:“介甫兄,我覺得再好的政策,還是得看實行後的效果。可先選一地試行,有什麼弊端也好及時改正。” 

 對於王安石這樣的人他還是很佩服的。 

 若是他現在的提醒,能夠讓王安石早些認識到一些問題,即便最後變法還是失敗了,後果也不至於全讓百姓承擔。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句話在王安石變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變法出發點雖然好,最終卻弄的一地雞毛。 

 而承擔後果的,卻是普通老百姓。 

 李安不是什麼高尚的人,力所能及內的事,他卻想做一做。 

 王安石聞言眼睛一亮,他雖然對自己的這些舉措十分有信心,但是李安的這個辦法卻給了他很大啟發。 

 若是選一地試行,官家看到成效必然會支持。 

 而許多對變法已經失去信心的人,也會重拾信心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