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425章 翰林院報到

 第425章 翰林院報到 

 “大相公,這些只能靠制度來規範,即便變法,以後還會誕生出新的弊端。這就和人一樣,治好病,不僅會生同樣的病,也有可能生新的病,總不能就不治了吧?”李安說道。 

 “呵呵,倒是老夫貪心了。”韓章自嘲一笑。 

 李安說的這些道理,韓章又豈能不明白。 

 但是站在他的高度,總想著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那依你看,鹽務徹查完後,下一步對什麼下手?”韓章問道。 

 “鹽鐵茶馬,這些都是官營的,且利潤豐厚,其中都有很大的問題,一步一步查下去即可。不過查這些固然可以查出大量的銀錢,但是糧食還是國之根本,查完這些,就可以著手清量天下土地了。”李安說道。 

 古代之所以抑商,是因為糧食產量低,統治階級本就不事生產,還有大量的僕從下人,這些人都是不種地的。 

 若是從商的人多了,糧食產量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糧價爆漲。 

 不管是於國還是於民都很不利。 

 宋朝是歷史上最重視商業的朝代,但是這並不代表宋朝不重視農業。 

 事實上宋朝之所以重商,除了商人能夠朝廷帶來大量稅收外,也因為宋朝的糧食產量比之前的朝代高。 

 這裡就要提到占城稻了,在宋朝以前,占城稻並沒有被引進。 

 因此江南雖然因為數個朝代的開發,但是稻子的產量還是比不過小麥。 

 因此在宋朝以前,北方才是產糧重地。 

 但是到了宋朝,占城稻被引入,南方開始大規模種植,糧食產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才給了朝廷重視商業的資本。 

 但是隨著土地兼併,和隱田的情況日益嚴重,朝廷收到的糧食越來越少,甚至需要用錢去買糧食。 

 清量天下田畝,能夠查出大量隱田,不僅可以增加糧食稅收,查出來的田地,還能分給百姓,緩解土地兼併的問題。 

 韓章點了點頭,說道:“你這番話給了老夫極大的啟發,可惜…算了不說這些了,時間不早了,你回去吧。” 

 韓章說的可惜,李安也能明白,他可惜的是如今官家年邁,新君又是邕王這種庸碌之輩。 

 雖說邕王尚未登基,但是從他的一系列表現來看,邕王就不是什麼賢明之人。 

 辦法再好,皇帝不用又有什麼用? 

 韓章想到這些就有些意興闌珊,沒有聊下去的意思了。 

 “學生高退!”李安行了一禮,退了出去。 

 韓章雖然忠的是國,並不在乎誰當皇帝。 

 但是長久受到的教育,即便他知道邕王庸碌,官家定下了人選,他也不會反對,更別說做什麼了。 

 …… 

 李安從韓府離開後,又去了海家。 

 說起來,他和海家也算是親戚了。 

 海文仁的女兒許配給了盛長柏,而他和明蘭定下了親事。 

 海文仁見到李安,只是叮囑他上任後少說多看,好好學習。 

 中午還留李安在家用了個午飯。 

 接下來幾天,李安在家教導侄兒認字,等待著上任的日子到來。 

 …… 

 轉眼便到了上任之日,這天一早,李安穿上那套綠色官服,乘坐馬車前往了翰林院。 

 好在帽子不是跟衣服一個顏色,不然李安怕是都有辭官的念頭了。 

 翰林院比較特殊,在皇的西南角,距離官家日常辦公的龍圖閣也不是很遠。 

 因為翰林院在宮內的原因,審查異常嚴格,宮側門的守衛檢查了任命文書後,再由太監搜身後,派了一個小太監為他領路。 

 路上領路的太監不停的給他說著注意事項。 

 在翰林院當差,平常無召只能在翰林院內活動不得出來。 

 上下班都是一條路,不得隨意行走。 

 大約用了一柱香左右,李安跟著太監來到了一處十分寒酸的院落。 

 要不是院落門頭掛著翰林院的牌匾,李安都以為來錯地方了。 

 不過這也正常,官家崇尚節儉,聽說自己居住的宮殿都捨不得修,有次漏水了才修了修。 

 官家居住的宮殿都如此,翰林院破點不是很正常麼。 

 小太監給李安帶到門口,讓李安自己進去,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