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車神 作品

第一百七十二章夜襲

丁奉命令將士脫去厚重的鎧甲,丟棄長槍大戟,只帶頭盔、短刀和盾牌,輕裝突襲魏軍前部營壘,魏軍一觸即潰,諸葛恪的後續大部隊也陸續趕到。

吳兵登上東興堤,擂鼓吶喊,奮勇向前,魏軍驚恐潰逃,爭渡浮橋,人多橋斷,落水和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

前部將軍韓綜、樂安太守桓嘉陣亡。魏軍燒燬營寨敗退,吳軍繳獲大批軍需物資。

司馬昭因為在他督領下的胡遵軍、諸葛誕軍遭到敗績,坐失侯。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魏吳濡須之戰,以東吳徹底完勝而收官。

其中,魏軍自身的大意,是戰役失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李元徽自然是不會犯這種錯誤,事實上不光是為了防止魏軍夜襲,而是一開始燕軍各營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和訓練。

甚至把防備夜襲直接作為訓練的必要重要部分。

夜間如何集結,列陣,各級軍官該如何下令,處置,以及如何設置夜巡隊和明暗哨探。

甚至還以軍令的形式,要求各營主將和所部校尉要輪流當值,檢察本營的夜間巡邏和哨探,各營還要分別設置口令,以供巡邏隊和哨探之間避免因為黑夜可視程度低而發生誤判事件。

夜間沒有口令闖營可以格殺勿論。

此外,李元徽的親衛營還會不定時的巡邏查探各營崗哨,以避免各部懈怠。

因此江淮燕軍的夜間遇襲的反應能力完全超出了魏軍的理解。

還沒等他們的飛虎爪甩上塢牆開始攀爬,就有夜襲的魏軍士卒因為掉進了燕軍的陷坑,引發巨大的響動以及慘叫聲。

原來塢堡和營房外,燕軍都是挖有陷坑的。

都是由各部當過獵戶的老獵手挖掘佈置的,裡面有捕獸夾和倒刺樁。

燕軍士卒有都知道營外是不能隨便亂跑的,但這黑燈瞎火的魏軍是沒有任何準備和徵兆,就調入了燕軍準備的陷坑之中。

造成了傷亡不多,但是隨後的慘叫聲,卻暴露了魏軍的蹤跡。

於是,一聲“敵襲”之後,防備夜襲的鼓聲和鑼聲開始響起,各部開始按照預案起來結合,準備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