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練琴佐老師 作品

第五十七章 全軍戒備

海音內逐漸變得劍拔弩張,一團和二團的人,雖然表面上沒有多少的矛盾,但是實際上雙方都開始準備起之後的音樂會合奏,準備壓過對方一頭。

當然!最主要是一團。

陳秋手中的二團,他們現在很多人想的僅僅只是不要被一團壓得太狠即可。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琴房內練習著自己的內容,沒有任何人有一絲絲的鬆懈。

他們不敢。

因為現在樂團內所有人的情緒全部都集中在了一起,所有人都在準備著那一場音樂會。

如果他們真的給全隊拖後腿,那麼可就不是簡簡單單地被樂隊的指揮罵了,而是會被整個樂團的人,用帶有歧視的目光注視著。

到時候可就真的算的上是不如退團了。

當然,這種情緒並不僅僅只是在樂團的成員之間,依舊存在於指揮的身上。

陳秋從自己的樂譜庫裡翻出了那一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樂譜,仔細翻看著上面的內容,眉頭緊皺。

勃拉姆斯一生中共創作了四首交響曲,每首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這四首交響曲中,最偉大的一部,也是最傷感、最古雅的一部,便是他現在手中的這一首第四交響曲。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樂團都會選擇第四交響曲作為他們音樂演奏之中的核心曲目。

例如之前的一團,在之前選擇二團首席的時候,就給出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波萊羅舞曲,以及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四首作品給陳秋他們來選擇。

而在之前的海城大比中,代表著東部最強師範的東部師大,他們同樣選擇演奏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這麼多人的選擇,足以證明這一首作品究竟有多麼的討人喜歡。

即便,他是一首傷感的作品,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之中格外強烈的情緒完全不同。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樂創作中,傷感的情緒隨處可見,勃拉姆斯整個人也同樣屬於略帶悲傷的角色。

他雖然身處於浪漫主義時代,可是他恪守著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抹光輝,如同時代的最後一抹流星。

輝煌,璀璨,但是短暫。

甚至很多人都有說過,勃拉姆斯的存在,甚至要遠超貝多芬。

他就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位天才。

帶領著古典主義更進一步。

在德意志,他被譽為德意志3B,與巴赫,貝多芬同列。

而並非普通的音樂家。

只是可惜,時代在前進,已經被拋棄的古典主義終究還是落寞,不管他的古典寫的多麼漂亮,他終於沒有辦法成為貝多芬那種,踹開一整個時代的天才。

他的作品,也更多侷限於音樂愛好者之中存在,而並非進入普羅大眾之中。

在這一首作品之中,傷感並沒有和其他作品一樣,僅僅只是音樂的點綴。

在這部作品中,傷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緒,它滲透於作品的每一絲纖維中,甚至骨子裡,你都能體會到那股超越一切的傷感。

俄狄浦斯王

這個便是勃拉姆斯音樂表達的來源。

據說在寫作這首交響曲的前些時候,勃拉姆斯讀了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的名著俄狄浦斯王,這使他的心靈受到極大震動。而在這部交響曲中,他也不知不覺地流露出名著裡那種悲痛及恐怖的情緒。

陳秋走到自己家的書房內,翻閱著書架上的書,很快便翻到了那本俄狄浦斯王,很明顯,在這種古典音樂之家中,這種有助於理解音樂的作品,並不是什麼特別罕見的書籍。

大概之前也有人用這本書反思音樂之中的詮釋吧?

他看著手中的書籍不由得沉思,將其與自己心中對於音樂的理解相互碰撞,思考著自己應該如何去詮釋。

音樂的演奏並不僅僅只是將樂譜上的音符給演奏出來即可。

一代又一代音樂家的出現,早就將音樂演奏帶到一個極為內卷的時代。

音符只是他們用來表述自己對於音樂理解的工具。

同樣的一首作品,在不同的音樂家手中,能夠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感覺出來。

所以,陳秋也需要對手中的音樂進行更多的思考。

而並非僅僅只是簡單的,將音樂演奏出來。

他帶著手中的書籍,以及樂譜,來到了音樂廳的舞臺中央,在腦中構建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舞臺,播放起其他頂級樂團對於這一首作品的詮釋,將其與自身音樂進行對比。

尋找著最為適合自己的詮釋方法。

此時此刻,學校圖書館。

秦弦在學校的圖書館裡面,找到了關於這一首作品的分析。

這些都是一些大師寫的感悟,上面是這些大師在演奏的時候,他們所想的一些內容。

秦弦拿起手中已經打印下來的分譜,仔細地分析著音樂的內容,找到每一個轉折點,每一處音樂轉調的位置,將其標記下來,隨後寫下自己需要如何去表達。

他的學習方法和陳秋不同,他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樂譜上標記,然後思索著這樣的音樂表達,在實際演奏出來後的感覺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