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練琴佐老師 作品

第五十八章 二團的力量

“注意!這個地方!”

陳秋的手臂用力揮動。

他並沒有按照正常的拍子進行揮動,而是將拍子完全合在一起,進行了合拍。

他手指指尖的那根半截鉛筆,將他的意圖延伸,伸展到眾人的面前。

陳秋對著眾人道:

“這個地方有進行轉調,音樂的情緒在轉變,音樂需要變化,在這個地方,力量不要給太多,儘可能地讓音樂顯得圓滑一些!看著我的手,跟著我的手前進!

注意這個地方的下行,這個地方需要演奏的偏向於古典音樂,大提琴!不要那麼纏綿,我不想要聽到這麼多浪漫的感覺!這個是勃拉姆斯仿古的詮釋!”

陳秋的手臂揮動幅度變小,但是鉛筆的筆尖,則是揮舞的更為圓潤。

“聲音,落,跟著我的步伐走。”

“雙簧管,進的晚了,音高偏了三分之一個半音,速度調整!”

“力量,漲!”

“這個地方在離調!我需要聽到更多離調的感覺,重屬七和絃轉k46終止四六,注意這個地方的終止!”

“終止的釋放,音樂之間緊張程度的釋放,我需要更多!”

陳秋的表情變得愈發嚴肅,他的手在指揮,帶動樂團的前進,他的嘴也同樣一直沒有停下,不停在對著眾人指引。

在舞臺上的時候,陳秋自然是不可能這麼高聲吼的,畢竟舞臺上指揮更多是看看能不能臨場做出一些新的東西來,或者進行一些細節上的調整,不可能呈現出大方向的更改。

但是現在是排練。

排練的時候就是要抓出音樂的錯誤,抓到他們出現的問題,讓將其調整,改正,找出最為適合的詮釋方法,將其調整到自己所想要的角度。

陳秋的視線在樂團的眾人之中穿梭,時不時給予眾人一些簡單的視線,讓他們進行調整。

而樂團也同樣積極地響應著陳秋。

他們太想要進步了。

而陳秋能夠給予他們進步。

陳秋能夠讓他們,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在陳秋這邊,在二團這邊,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吊車尾,他們則是成為了樂團的一個重要角色。

這種被重視,被信任的感覺非常好,好到他們甚至都有一些沉醉。

所以,不管陳秋的要求有多麼離譜,他們都會盡可能地按照陳秋的指引,去完成陳秋所想要的感覺。

畢竟,他們相信陳秋。

陳秋也值得他們的信任。

音樂不停的前進,終止,倒退。

並沒有一順到底。

陳秋控制著樂團,小心翼翼地處理著每一處細節。

他不厭其煩地給眾人講解著,他為什麼要這樣去演奏,他為什麼要讓樂團進行這樣的詮釋。

陳秋的樂理非常紮實,紮實到樂團內眾人甚至以為陳秋是一位教授樂理的老師,而並非只是一位普通的指揮。

在陳秋的講解下,音樂不再是他們之前所練習的時候,聽到的音樂。

音樂之中有了更多的細節,有了背景,有了方向。

為什麼音樂會好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對於陳秋而言,音樂存在的意義,就是在於一個解決的過程。

換句話說,就是音樂的起伏。

沒有任何音樂是沒有起伏的,就算你是念經,說唱,你也是有起伏的。

而音樂的起伏,用比較專業化的術語,叫做解決。

從緊張解決到舒緩,然後從舒緩前進到緊張。

解決的這個過程,便是體現出音樂理解最好的地方。

陳秋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音樂的這個解決的過程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本體而言的情緒是偏向於憂愁的。

他是一直往下走的,情緒不停向下,向下,再向下。

每一次的向下,轉調,或者解決,都是音樂表達的一個過程。

陳秋死死地抓住這個過程,將其張力拉扯大,拉扯到眾人的情緒也不由得跟著陳秋一同前進的地步。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陳秋的手,沒有任何一刻停止。

原本一開始似乎和指揮完全不在一個頻道的樂團,在陳秋的指揮下,逐漸能夠跟上陳秋的步伐。

將他所想要展現的東西,儘可能地展現出來。

“漂亮!果然,還得要是陳秋!陳秋才是樂團的靈魂啊!”

坐在最後面的艾鼓,聽著耳邊的音樂,雖然音樂情緒一直在下行,但是他的情緒卻不由得激昂了起來。

他是聽的最清楚的。

他也是最被陳秋忽略的。

因為打擊樂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在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出,節奏準確。

如果按照樂團掌控能力劃分的話,打擊樂實際上是樂團的第三指揮,也是樂團最後的保險。

第一指揮肯定就是指揮本人,負責樂團本體的,基本上一個指揮的好壞,在樂團上能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個好壞是綜合能力的,而並非僅僅只是實力的好壞。

如果你專業水平強,可是樂團的掌控能力不夠,那麼就很容易陷入海音廣播交響樂團指揮那樣的問題。

第二指揮,就是首席了。

首席是傳達指揮命令的,也是和樂團眾人呆在一起最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