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練琴佐老師 作品

第二百三十三章 Harmony!

音樂之中的和聲在共鳴。

舞臺上的樂器的和聲在相互碰撞,摩擦出更為細膩的響聲。

在聽到和聲交響樂團聲音的這一刻,舞臺後方的兩位指揮表情已經徹底不對勁了。

一開始他們原本以為陳秋選擇這一首作品會陷入一個極為困難的境地。

可是現在,從面前和聲交響樂團所表現出來的音樂來看。

陷入困難境地的,可能會變成他們。

此時此刻,舞臺上才出現了三個樂器的共鳴,他們就已經感覺到了不對勁。

音樂的表現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完美太多。

甚至有了一種如果讓他們的人上,他們的學生會直接被和聲交響樂團比下去的錯覺。

那麼,等後面其他樂器也加入這一場共鳴後,音樂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情況呢?

會不會有可能他們才剛剛演奏出第一顆音,他們的表現就顯得有些不如和聲交響樂團?

又或者

還沒有等他們開始演奏,他們的表現就弱和聲交響樂團三分呢?

他們不知道。

但是從目前陳秋所率領著的和聲交響樂團的表現來看,這樣可能性並不低,甚至你可以說

可能性極高!

在他們的視線之下,舞臺上的演奏以一個外人難以想象速度凝聚,和聲的共鳴正在變得愈發渾厚。

陳秋手中的指揮棒的顫抖非常的輕微,從樂團外眾人的視角來看,陳秋手中的指揮棒就好像僅僅只是懸浮在那邊,可是在樂團眾人的視線下,陳秋指揮棒尖端的每一次顫抖,卻蘊含著無數信息。

此時此刻音樂的整體氣氛應當如何。

此時此刻音樂的整體速度應當如何。

此時此刻音樂的整體情緒應當如何。

無數的信息從陳秋手中的指揮棒上傳遞向眾人的面前,將音樂之中他們所應該去演奏的一切內容,完完全全地展現在他們面前。

但是,這些只是信息。

只是他們從自己視角所看不到的信息。

而並非命令。

陳秋在這一次的指揮中,沒有給予眾人命令。

正如同他之前在排練的時候,他對著眾人講述的那樣。

他所期望的,這一首波萊羅舞曲應當是由在場所有人共同完成的一首作品。

而並非陳秋他自己的作品。

波萊羅舞曲。

一首隻由兩個主題構成的作品。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

而這樣的作品,想要將這一首作品演奏好,除了正確的節奏旋律外,更多的是看演奏者自己能將這一首作品詮釋成什麼樣。

在第一次的合作上,陳秋當年考核的時候,他對於樂團裡很多人都不瞭解,並不清楚他們各自的水平如何,也不太清楚他們究竟能將這一首音樂做到什麼程度,再加上那一次只是簡單的排練。

因此他當時做的,更多是指揮在排練上的能力。

讓在場眾人按照他的指引,不需要展現出任何個人的特質,純粹按照他的想法去表現,跟著他完成他的波萊羅即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當時謀殺了波萊羅的上限,卻保住了波萊羅的下限。

但是當時是因為不太瞭解樂團,他才出此下策。

現在在和他面前的這個樂團合作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後,他對於這個樂團的一切已經可以算的上是瞭如指掌。

他非常清楚這個樂團優秀的點在哪,稍微偏向於薄弱的點,又在哪。

因此,他選擇將自己指揮對於樂團的影響給調整到最小,而讓樂手自己對於樂團的改變調整到最大。

陳秋並不會在這個時候告訴每一位樂手,你需要去做這個,你必須要這個樣子做,只有這個樣子才是最為正確的詮釋方法。

陳秋只是將音樂的情緒,節奏,表達,所有的細節展現在樂手面前,讓他們自己去選擇他們應該怎麼去演奏,表達。

可能會有人腦子一熱,演奏出莫名其妙的音樂,降低了這一首作品的下限。

但是陳秋相信他手下的和聲交響樂團成員。

他相信他們能提高的上限,遠大於被自己操控所提升的下限。

面對陳秋的信任,和聲交響樂團的眾人沒有過多沉默,他們選擇了回應。

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練中,讓自己對於這一首作品的瞭解達到最深。

最終,在這一次國外交流的舞臺上,告訴了陳秋,他們的答案。

他們,值得陳秋的信任!

在高音單簧管的聲音落下後,柔音雙簧管便緊緊跟上音樂的步伐,將音樂之中的空襲填滿。

此刻,趙錫也站了出來。

他帶著第二小提琴分組的眾人,帶來除了中提琴,大提琴,豎琴之外的,第四個伴奏樂器。

第二小提琴組的加入,讓伴奏樂曲組的織體變得更為豐厚了許多。

趙錫和秦弦並不一樣。

雖然趙錫之前是在一團裡面擔任首席,但是相比較秦弦而言,他的樂團大方向控制上,要顯得更為薄弱一些。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演奏更為獨立,更難以掌控整個樂團。

因此,在秦弦加入樂團後,他便選擇成為第二小提琴首席,負責和聲織體伴奏部分。

既然他沒有辦法掌控整個樂團的絃樂,那麼就去掌控他能掌控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