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雲之初 作品

108、第 108 章

    現在……

    算了,躺平認輸好了,這些事情越想越叫人難過。

    李世民既北上出軍金國,便由岳飛來主持受降儀式,興慶府城門大開,李乾順肉袒面縛、銜璧牽羊而出,身後是西夏朝臣隨從,更遠一些的地方,西夏士兵押解此前犯邊將領在後。

    西夏起源於唐,崛起於五代,仁宗皇帝趙禎在時,李元昊正式建國西夏,此後幾次三番在宋國邊境上興風作浪,原以為可能要幾代之後才能將其拔出,沒想到事情進展的竟有這般順遂。

    岳飛心中半是激昂,半是感慨,令人封存西夏璽印,收容西夏君臣,同時率軍入城,把控都城要道,清點西夏國庫,又下令宋軍不得擾民,嚴守軍紀。

    李乾順出城乞降之時,李世民業已率軍北上,征討宗弼。

    年前宋金幾次大戰,金國早就傷了元氣,若是萬眾一心,或許還能有救,只是完顏皇族內部幾次分裂,現下又有了東西二國,再想對抗由李世民率領的一干精兵強將,談何容易。

    四月底,李世民北上,五月上旬,便連克數城,再有瀋州宋軍協同征討,宗弼麾下將領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倉皇逃竄北上。

    李世民宛如盯住了獵物的雄獅,絲毫不肯鬆懈,一口咬住,便決計不肯鬆開,一路北上追擊,刀鋒直指宗弼所在的隆州,又令人傳書宗磐,令其與

    自己兩面夾擊,攻克隆州,覆滅西金政權。

    與此同時,宗弼的部下也在勸宗弼傳書宗磐,希望雙方聯合抗宋。

    宗弼唯有冷笑:“聯合抗宋?若非宗磐將瀋州以南的土地盡數割讓給宋國,我又怎麼會這樣狼狽?他不渾水摸魚、趁亂打劫就偷著笑吧,還敢奢望他與我聯手抗宋?”

    並不曾派遣使臣往宗磐處求援。

    李世民送去的國書宗磐收到了,後者嘴上應和,也的確派遣人往二金國分界線處處巡視,卻是一連幾日逡巡不定,只是小打小鬧,卻不肯投入大批兵力參與其中。

    宗磐畢竟不傻,恨宗弼是真的,但也不希望他這麼快就涼了,唇亡齒寒,西金朝廷要是完了,宋國便將對東金實現西、南兩方包抄,又因為東部臨海,若如此,局勢未免太過不利。

    李世民接到邊境細作傳訊,道是宗磐部如此,不怒反笑。

    親信奇道:“官家不生氣嗎?”

    “這有什麼好生氣的,朕打一開始就知道宗磐不會出軍助我,”李世民不以為然的將宗磐書信一丟,說:“之所以傳遞國書過去,就是想打完宗弼之後再以此為由興師問罪罷了。”

    親信:“……”

    默默為宗磐點三炷香,然後在心裡大喊官家牛批!

    五月底,宋軍攻克隆州,李世民身先士卒,殺入城中,宗弼倉皇逃竄,卻被宋軍擒下,捆綁收押,屆時帶回宋國遊街祭廟。

    與此同時,李世民連發三道國書,嚴厲斥責宗磐枉顧上下、輕慢宗主國天子的行為,又怒罵宗磐約束國民不善,以至於金國境內時有反抗宋國的言論發生,同時揮軍東進,誓要一舉覆滅金國政權。

    隆州城破,宗弼被擒的消息傳入上京,宗磐便知不好,再見宋國官家接連傳了三封國書前來,措辭一封比一封嚴厲,怎能不怕?

    宗磐強撐著下令組織將士反抗,鼓舞士氣,同時,又遣使往宋國軍中,極陳己方過失,表示願意割讓土地,進獻金銀,以求上國寬宥。

    李世民置之不理。

    能一口吞下去的肉,為什麼非得吃兩口?

    三日之內,宗磐瘦了十斤,萬不得已之下,召集幾名文學通達之士入宮,一起

    憋了大半日,終於書就降表一封,令人帶去宋軍營中,親手交付到宋國官家手中。

    李世民展開看了一眼,眉頭不禁為之一跳,饒有興味的勾起了嘴角。

    “臣宗磐言,竊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體方述職,邦國之永圖……”

    “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所有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東京交納……”

    “今後上國捕亡之人,無敢容隱。寸土匹夫,無敢侵掠……既盟之後,必務遵承,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李世民:“嘖嘖。”

    皇帝們:“嘖嘖。”

    以一己之力,生生將“臣構言”逼成了“臣宗磐言”,這是何等的了不起?

    不過對於天可汗來說,都是正常操作。

    宗磐這降表寫得分外謙卑,對於領土和主權的要求也低到了塵埃裡,李世民看得唏噓不已,淚溼衣襟,旋即下令全軍停駐,不再近前。

    有臣下進言,稱上京就在眼前,金帝宗磐及金國宗室更是唾手可得,官家怎可因一時寬仁,而縱虎歸山?

    據在場人氏透露,當時官家分外感慨,連聲嘆息:“宗磐如此低頭,以示謙卑,又早已向我大宋稱臣,朕實不忍心破其城池,出軍殺之。”

    眾臣再三相請,終究不曾準允。

    大宋將士軍紀嚴明,尊奉皇帝旨意,不曾亂為,不想此前依附於宋國的遼人心懷鬼胎,騙過同行宋軍,趁著夜色殺入上京城中,以報昔年金人滅國辱君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