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079章 馱馬

    高遵裕笑了:“那就好,銃械訓練上,多跟控鶴軍學學,你們都是鄉鄰,這平均一百二十步九十環,都直娘賊的是怎麼練出來的……”

    元豐三年的洛陽西郊,大宋西軍的拳頭力量,感義,鎮國,定國,囤安,控鶴五部新軍,悄無聲息地正式成立。

    高遵裕將當年留在渭州的沙盤地圖全部搬到了西京,然後開始更戊,就是調換防區,訓練軍隊的同時,按照軍機處的要求,詳細統計行軍數據,統計部隊對新軍器的改進需求。

    ……

    汴京,騏驥院。

    五十匹健壯馱馬是新型馬種,骨骼肌肉異常強壯,蹄子也很大,性情溫順,是馱拉重物的良好馬匹。

    蘇油和後勤司折克柔,騏驥院都管中官,正在檢查這些馬匹。

    天子收到的國禮歸天子,官員收到的禮品歸國家,這是規矩。

    所以這五十匹馬歸騏驥院。

    騏驥院其實相當看不起這些馬,現在大宋騏驥院裡龍馬成群,都是兩年多的歲口,馬匹一看就高貴絕倫血統不凡,體態步履處處透著美感,哪裡是這些北地骨骼粗大的鐵憨憨可比?

    不過這五十匹馬在蘇油和折克柔眼裡就完全不一樣了。

    要完美的實現戰略目標,和遊牧部落的軍隊對抗,部隊騾馬化是必須要完成的。

    到現在大宋有了幾十個新式牧場,改良了馬種,騎馬已經勉強說得上不缺了。

    可問題是,馱馬成了大問題,總不能全靠騾子吧。

    要讓炮隊和輜重能夠跟上騎軍行進,蘇油提出的要求是,炮兵的每日行軍里程,要在四十里以上。

    當年霹靂炮重量達到了一千五百公斤,這個重量遠遠超過了當時大宋最大的運輸工具——太平車的載重。

    打交趾的時候,霹靂炮幾乎最後才上場,幾乎都是依靠軍艦運送全程,要人推馬拉,估計郭逵得氣死。

    好在皇家理工學院及時研發出了四輪車架,經過多年改進,如今已經形成了炮架車,四輪廂車底盤等標準化運輸工具。

    合金鋼軸承和衝壓輪轂,複合地丁膠輪胎的研發成功,讓如今的霹靂炮,總算可以在瀝青路面上由單馬拉動了。

    不過即便如此,對馬的要求也很高。

    馱馬的引進,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