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7章 鬥茶

    當然,兩者工藝不一樣,後世的散茶是通過炒法破壞蠟質層,讓茶味容易釋放,這技術現在還沒有。

    說回當下,烹茶時,先將團茶研成茶末,置於碗底,然後用沸水衝成茶湯,同時用茶筅快速擊拂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麵——這個過程叫做“點茶”。

    後世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常常為京都的茶道體驗所驚豔,其實就是這個東西。

    茶末以白色者為上品,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入湯輕泛”,發泡充分。

    水以山泉為上佳,“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火候更是重要,所謂“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

    茶具以建盞為宜,所謂“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最後,點出來的茶湯,以湯色純白,湯花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佳。

    這典雅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進化形成了一種更高超的茶藝——分茶。

    不少的大夫仕女,都是出色的分茶高手,他們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在茶碗中衝出各種圖案花巧,所謂“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卡布奇諾咖啡,蘇油後世見得多了,不過那是靜態圖案。宋代分茶,那是在茶湯翻滾的動態中變化完成,其難度肯定更高,還帶著生幻瞬息的禪機。

    大批的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蘇軾、蘇轍、梅堯臣、宋徽宗、李清照,那都是此道高手。

    這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品質和精神修養的提升,也是物質生活提高後的必然,不能說是錯。

    要說錯,就是在這方面耗費太多精力。

    外敵未靖,四境未寧,百姓負擔猶重的時候,居然就有膽子追求這些,從地方到朝廷,習慣了報喜不報憂,一片歌舞昇平,才養成這樣奢靡逸豫的風氣。

    誰給他們的信心?!

    二十七娘瞥了蘇油一眼:“你在說什麼?這是建州頭金,花了好大力氣從江陵府搞到的,一斤八百文,在嘉州要賣到兩貫!”

    運輸,在大宋果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兩杯茶,一杯像一隻三腳卡通貓,腦袋比身子大,另一杯裡是真像一隻動物,不過蘇油還是沒法說出口。

    蛇頸龍這玩意兒,估計大宋誰也沒見過。

    對比了半天,蘇油只好說道:“分不出來,都……挺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