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335章 制度

    第二條路叫吏部闕,這個權利歸審官院和吏部。

    一些不太重要的職位如在京庫務、寺、監丞的職位,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獲得。

    但是別去找官員請託,找小吏更加方便。因為吏部官僚選任條目過於紛繁,連長官都搞不懂,只能倚賴胥吏來完成。

    這就導致賄賂的問題非常突出,胥吏們的好機會來了。

    或是曲解條文,或是修改簿籍,上下其手,徇私舞弊。

    南宋“無五百千,莫近臨安。”的說法,就是這麼來的。

    第三條路叫堂除,由宰相控制的中書門下負責一些職位的安排。

    這些職位都比較高級,而且堂除稟承“為官擇人”的原則,相對不泥於資格,比較靈活,宰執的個人意見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陳執中給王安石安排的群牧判官,度支判官,就是這種。

    如果宰相的人品不怎麼樣,堂除會變成相臣們黨同伐異、弄權舞弊的工具。

    呂夷簡,文彥博,陳執中,王安石,都因為塞親屬或者私人,遭到過猛烈的彈劾。

    最後一條路,就是皇帝了。

    也是兩條路。

    高級、核心臣僚的任免,裁斷權則掌握在帝王手裡,即“特旨除授”,針對老臣。

    而新人,只有狀元榜眼探花,或者制舉出身,才算是天子門生。

    擔任一任通判、籤判就被召回京師授予清要職務,一般都是修起居注,知制誥起步,算是前邊那堆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三蘇制科出來後,宋仁宗誇口說今日為子孫尋得三宰相的原因。

    這兩條路,是最安全,最清要,投入產出比最高的。

    有時候兩條路也是一條路,比如晏殊晏相公,自己做著宰相兼樞密使,女婿富弼做著樞密副使,要辭職宋仁宗還不同意。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了,這是玩伴加同學,戰友加基友的關係。從小到大一路陪伴刷出來的人品。

    從法律文本上看,這是一套完美的制度,但是從實踐中看,這套看似頗為全面嚴密,體現循序漸進原則,滿足了大多數官員期待公平願望,符合大宋一貫求穩風格的制度,執行起來和最後得到的效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