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542章 嵩陽書院

    李復笑道:“老師聽過這個故事?”

    蘇油搖頭,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沒有,不過理工精髓,就是省時省力,提高效率。其實辦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圓數里的大石塔,何況區區一個石碑。”

    李復說道:“傳說那名老者,就是魯班,這一帶一直流傳著這個故事。”

    蘇油拍著厚重的碑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也是理工之學的經典應用,其中的力學原理也很經典,要不這次講學,便從這個石碑故事中所闡釋的原理講起吧。”

    ……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雱與呂惠卿在檢查來往信件。

    王雱看了信件:“知陳留蘇涓也上書,道是陳留縣離京師開封距離最近,建議將義倉法在京師試點推行。”

    呂惠卿說道:“之前知齊州王廣淵、知唐州高斌建議,請恢復義倉制度,並總結設置義倉的經驗,作為長期推行的準則。”

    王雱說道:“第一等戶每年納粟麥二石、第二等戶一石、第三等戶五斗、第四等戶一斗五升、第五等戶一斗,所納糧食儲存於里社,每一社倉委派專人負責,村社由耆長負責農戶納糧工作,縣官登記每年裡社糧食的具體數量。”

    “收成好的年景呢,可以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寡收納;收成不佳的年景呢,則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少賑濟當地百姓。如果義倉糧食儲存時間長則可以借貸給老百姓,或新陳相易,以避免糧食的損壞。”

    “蘇涓還具體陳述了義倉制的可行性與一些可能出現的弊端。宋神宗接受了上述地方官的意見,決定恢復義倉法。

    呂惠卿說道:“都是熱心人啊……”

    王雱冷笑:“怕都是熱中之人吧……國家常平倉,不就是幹這個的?輪得到他們來多此一舉?這就是地方上想分奪中樞之權,好上下其手而已。”

    呂惠卿點頭:“也有可能,之前唐公清點計司,這是官員們想要借東牆,補西牆,負擔最後都在百姓頭上。”

    王雱冷笑道:“小打小鬧,等新法出來,總要他們大吃一驚……對了,怎麼能治一治我那倆叔叔?”

    呂惠卿微笑道:“公子,家和萬事興,參政兄友弟恭,闔家和諧,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不過聽聞參政的俸祿,夫人都不得碰一下,每月到手便隨意交於兩兄弟支配?這就不太合適了。”

    “你看,公子如今業已踏入仕途,所謂修齊治平,這個家也該操心起來才是,免得別人閒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