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636章 動員

    蘇元貞帶著蘭州官員在八蕃鎮外勞軍,雙方還開了一場聯歡會。

    收到電報,蘇油不禁樂了:“元貞還真能整,得,這回妥了!”

    丙寅,軍機處轉來西域都護府電報,童貫已經進駐軍營,章楶正式履任。

    這次大調度,讓大宋君臣徹底見識到了火車的戰略級軍事作用,僅僅三天時間,大宋就將五千新軍投送到了五千裡之外的玉門關!

    這還是考慮到第一次調度,沒有滿載滿負荷運轉。

    高滔滔大喜過望,這回自家人都不忌諱了,升了高士林昭德軍節度使,並且召回遠在宋城的高公繪,改任兩淮都巡檢使。

    丙辰,禁軍大閱,賜以銀枼匹帛,罷轉資。

    十二月,己巳,遼國以南府大理寺卿竇景庸審決冤滯,輕重得宜,旋以獄空,為武定軍節度使。

    遼國在這個月也開了科舉,放進士文充等七十二人。

    ……

    元祐六年,春,正月,壬戌,遼主如混同江。

    癸酉,高滔滔下詔:“祠祭遊幸,毋用羔羊。”

    丙戌,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蘇軾為吏部尚書。

    二月,辛卯,尚書右丞蘇轍為尚書左丞,許將為尚書右丞,晁補之以同知樞密院事提舉軍機處。

    命既下,而右司諫楊康國不書讀,詔範祖禹書讀行下。

    蘇軾上書,請改翰林學士承旨,以避嫌疑。

    詔從之,仍兼侍講,並命儘快入京。

    高滔滔對蘇家人,實在偏心得不行。同樣是官,大蘇才放出去一年就著急忙慌地召回,理由是安定兩浙錢糧根本之地,大蘇功勞很高。

    然而事情落到呂惠卿頭上,就是死活不同意。

    庚申,中書上奏,請以呂惠卿除中散大夫、光祿卿、分司南京。

    權中書舍人孫升封還詞頭,以為“惠卿量移未三年,無名而復,必不可行。”

    壬戌,進呈,呂大防、劉摯請旨,希望太皇太后同意:“惠卿出外之時,朝廷尚無三年之制。”

    劉正夫上書:“陛下初踐宸極,以呂惠卿、蔡確之徒殘民蠹國,是以逐之遠方。”

    “而惠卿自宣城方逾再歲,考之常法,猶未當敘,不識何名,遽復卿列!”

    “議者有謂蔡確之母見在京師,朝廷當憫,願還其子。設惠卿可返,則蔡確亦可返。”

    “此皆以私幹公,擾違制度。未聞邊埸軍將,有以母在而不戊者。”

    高滔滔表示要給劉正夫點贊:“惠卿候及三年。”

    ……

    蘇油最近非常閒,不是說河北四路的事情不多,而是分派調理得當之後,手底下已經完全得力運轉起來,諸多事務走上了正軌。

    每日就是聽取彙報,考查進度,對一些突發性的問題發出指示,之後就沒啥了。

    河北官吏經過兩次模擬一次實考,已經明白瞭如何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蘇油還將《時務宜要》發放給了諸路縣級以上官員,作為縣令州官的參考書。

    有了這樣的執政基礎,最近的河北擴田擴戶,就進行得非常順利。

    河北是保守黨大本營,歷史原因上形成了與中央政策抗衡的傳統。

    蘇油到來之後,前後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將這樣的傳統糾轉了過來。

    保守黨的特點就是“愛民”,不生事兒,不擾民,但是毛病也不小,那就是——不管理。

    之前農田被黃河沖毀,地方賬檔損失,百姓四處流離就食隨處安置,再加上官員們的不作為,結果就導致河北的隱戶問題,是全天下最嚴重的。

    地方官員還有意無意地配合,這樣可以少交丁稅,隱瞞農稅,截留在地方上,讓自己這官當得舒服。

    但是在河北野蠻生長十幾年後,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新的矛盾。

    人口的增長,註定了之前的管理方式過於落後,已經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發展。

    蘇油花了一年的時間,讓懶散慣了的官員們先學會該如何做事,然後下手讓他們做事。

    先取消丁稅,去掉了老百姓頭上的負擔,同時也是去掉了地方政府的負擔。

    然後新作物新耕作方式的樣板,讓各地官員和地主們看到了樂觀的前景。

    水路打通之後,蘇油組織四路官員、名宿、鄉紳、大地主,輪番來吳家莊、邯鄲、臨漳、大名參觀,然後定下政策,誰先把人口土地調查給我搞好,將魚鱗戶冊給我建好,這些良種、先進耕作方式、農業機械,我就先在哪個州縣推行。

    為了防止官員欺瞞士紳百姓,造成人為對立,蘇油還在四路推行了一份報紙——《時政要覽》,專門刊載朝廷與四路都轉運司關於民生方面的政策,並予以詳細解讀。

    同時還刊載一些法律糾紛,判例,一些簡單的理工學問,進行法律普及和科普教育。

    其中農事版塊特別受歡迎,農事版塊中,牲畜的飼養又特別受歡迎。

    這份報刊不光只對官員,而是面向全體百姓發行,任何人只需要花上五文錢,都能夠在皇家郵驛局購買。

    因為制度宣講到位,又有大利相誘,地方官府和民間都配合積極,僅僅一條完成人口田畝普查的州縣,寶鈔、玉黍和土豆都能夠作為農稅來繳納,就已經讓所有人都積極行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