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769章 知識產權

    為了節約成本,要將荒料從巨大的礦巖上取下來,這個採石場用了好幾種辦法。

    首先是打孔裝藥爆破,這樣浪費的石材不少。

    到後來發展到一項神奇的發明,繩鋸。

    繩鋸就是在鋼絲繩上串接固定上金剛砂球,然後在石料上打好孔,讓橫孔與豎孔貫通,將球繩穿進去,連接上鋼絲繩。

    機械動力帶動鋼絲繩運動,鋼絲繩又帶動球繩在孔道內摩擦,通過這樣的辦法就能切出一個切縫。

    為了進一步節約成本,一般只需要切出底面切縫和一個側面切縫,背面切縫和另一個側面切縫只需要打好排孔,灌入膨脹水泥,利用其在凝固過程中膨脹的特性,就能將石料從山體上分離下來。

    膨脹水泥的重要成分,就是太原生產的明礬。

    取出荒料之後,剩下的就是切割和拋光的工作了。

    雖然效率提高了上百倍,這個採石場的產品依舊時候供不應求。

    客戶都是超級有錢的大戶——皇宋銀行,市舶司,大相國寺,天師府,宮室,京師大學堂,匠作監,還有各地豪富之家……

    石材是有規格的,其中三尺邊長最大規格的石材,只允許宮室和帶“敕建”二字的建築使用,就連皇宋銀行這麼奢遮的單位,都只能使用兩尺邊長的。

    這樣的好東西沒有誰會用來鋪路,甚至都捨不得留厚了,基本以切成板材為主,用於外牆和一些內部廊柱、檯面的修飾,以彰顯建築的豪華。

    除了趙佶這種對錢毫無概念,只追求藝術效果的棒槌。

    這個採石場也是宗室的產業,法人代表論輩分趙煦得叫皇伯祖,如今的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趙宗晟。

    趙宗晟也是宗室裡的異類,喜歡古學,家中藏書數萬卷,當年仁宗嘉之,特意益以國子監書。

    平日裡對家中子弟約束嚴格,只許守著朝廷給的俸祿讀書,不許插手好產業,和蘇油的交情多在交換書籍之上。

    就連分割四通的時候,他都將自己所得的那部分盡數捐給了慈善基金。

    只要詩禮傳家。

    趙煦即位後覺得這不像話,現在的宗室用度是一削再削,相比自家父親的時候,已經被皇祖母砍掉了四分之三。

    要照伯祖這麼搞下去,這一支在他死後,怕是就得敗了,於是委婉地託蘇油照顧照顧。

    對於趙宗晟的品行,蘇油還是很佩服的,此公和老奸巨猾貪財吝嗇的同輩趙宗諤放一起,簡直就是後世電視劇裡的紀曉嵐跟和珅。

    趙宗諤一家在皇宋銀行佔有大量股份,在京城開著和蚨祥,在南海有礦山,有船隊,富得流油。

    而品行高尚得多的趙宗晟,卻老老實實守著幾萬卷書過窮酸日子。

    這不符合蘇油的理念,於是出主意讓大宗正在大名府搞了這個採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