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刀 作品

第一百六十七章 朝代初期的以工代賑

    李咎提出來的以工代賑是個好辦法,歷朝歷代從古到今到未來,都會用這個方法來平衡流離失所的饑民的需求、有限的糧食供給和無限的基建計劃。

    有一個史學觀點認為,古代封建王朝的財政狀況往往和時間相關,越往早期,王朝對基建的投入成本越小,越到後面越容易出現基建成本過高而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的問題。姑且認為這個論點有其合理性,那麼這時候以工代賑就更顯得是個不錯的主意。

    此時此刻的大雍正處於王朝初期階段,這是一個向上發展的階段。“向上發展”對李咎和現在生活在大雍、大雍周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好事,不論這個人對大雍的態度究竟是積極還是牴觸。畢竟亂離人不如太平犬,一箇中央王朝對這片大陸的影響力巨大,穩定的王朝顯然更符合人們的利益需求。這個時期的人很少會願意揭竿而起,因為往往殘酷的戰爭才過去不就。

    這個時期的國家一般處於百廢俱興的狀態,人口、土地都很有限,這就直接決定了基建需求會偏小。城市建設、道路建設、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都相對簡單,於是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高。等到後期經濟高度發展,管理成本和建設成本都會成指數級增長,那時候的以工代賑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簡單了。

    現在,李咎提出以工代賑,那可以用來開工的地方就多了去了。隨手翻翻青山縣的地圖,哪哪都可以修,哪哪的工事都不算特別急迫,既不需要朝廷立刻支出一筆超出預算的錢糧,也不需要瞻前顧後地挑選項目。

    李咎問一手送糧一手要人是否可行,趙縣丞和黃舉人都覺得方法是不錯的,他們自己也會做這個打算,只是這也繞不開李咎的最大的問題——糧食的合法性來源。

    想將合理性歸在神蹟上並非不可,然而如果要用這也玄之又玄的理由,就必須解決相應的隱患:

    以後人們有別的需求,比如久旱不雨、久雨不晴、地動山搖,需要神蹟救命,李咎怎麼辦?可別說搪塞或直接拒絕,人在絕境時的慾望是難以估測的,李咎也是個人,面對一千人萬人乃至一城之人的時候可有全身而退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