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予漁 作品

第275章 ·你我皆配角

    如今,安逸的日子已經讓她消了報仇之心,只是偶爾午夜夢迴,還是會夢到姐姐慘白的臉。

    她在夢中怪罪自己,怪自己不為她報仇。

    顧易雖然是除了當事人外,對當初聳翠樓一案的來龍去脈瞭解得最多的人,但是這些細節,他還是不知道的。

    此時聽思思說起,也是一陣唏噓。

    不過他還是敏銳地聽出了思思言語間對當初沒能一舉殺死王欽若的遺憾。

    思思悵然道:“顧大哥,我讀書少,不懂什麼大道理。不過這段時間聽到阿杞給阿崔講了一個關於孔聖人的故事:

    “說聖人的學生問他如果遇到殺害自己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辦,孔子說,睡草墊,枕盾牌,不共處同一天地,若在集市或朝堂上遇到,即使沒帶武器,也要赤手空拳殺了他。”

    她說的是《禮記·檀弓》中的一篇。

    顧易熟讀經史,自然也讀過。

    就連提倡“忠恕之道”的孔子,也是這種復仇行為的支持者。

    其實並不難理解,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固然是“仁”,但在國家層面,他始終首推以“禮”治國。

    “禮”,就是維繫周王朝封建社會的一整套秩序,而這套秩序的基礎,正是君臣、父子綱常。

    當孝悌成為國家道德的基石時,血親復仇自然也會成為儒家行為規範中合理的一環。

    是以《禮記·曲禮》中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簡單來說就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另一部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則大義凜然地說:

    “不復仇,非子也。”

    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勇於復仇之人不乏欣賞讚譽,導致戰國後期私鬥成風,且血親復仇的人很難遵守適當性原則,濫殺無辜之舉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