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86章 最好吃的朋友

比如武周時,武則天的親侄子武懿宗有留下騎豬馳騁戰場退敵的記錄,可見對當時來說雖然跟不上時代,但豬確實曾經有過坐騎的屬性。

另外,史記當中有個對勇猛將軍稱讚的稱號是“烏喙將軍”,便是將猛將比作烏豬一般勇猛。

最重要的是,在缺乏化糞手段的古代,豬還給當時的人提供了一個能持續有效處理生活垃圾的額外選項。

比如《墨子》當中記載,“城上…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

其中的圂就是豬圈的意思,具體結構是什麼樣子就不多展開,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

從這個作用上來說倒是可以解釋,為什麼宋代之前的權貴皆不喜豬肉。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古代缺乏靠譜的肥料,很長一段時間裡,豬糞都是最簡單易得的原始農肥。

建國初期曾有一句話說是“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其中對於豬的作用與古人可稱是異曲同工。

那麼豬的功能性改變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毫無疑問是宋朝,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從宋代出現東坡肉(紅燒肉)開始。

從漢代起就有的豬仔閹割手段在宋朝得到了發展,初步解決了豬肉的腥臊的問題。

而在南北朝時期,先人們也開始初步嘗試解決豬長不肥的問題。

“麻鹽肥豚冢”便是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給豬吃麻子育肥,吃鹽助消化。

而宋代鐵鍋開始大量出現之後,紅燒肉這個做法也給豬肉打上了美味的標籤。

至此,豬在人類社會扮演的角色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直到了明代,“圈幹食飽”和“少添勤喂”這兩個育豬準則被正式確立。

至此,豬成了人類最好吃的朋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