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五十七章 復明前最後一堂課,君臣篇

 
趙駿四下環視,蒙著的眼睛好像在看每一個人,他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豎起手指頭說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那個時期人口會增長,黃帝、蚩尤、炎帝等人又為什麼會在那個時期打仗呢?”

 
“因為生產力提高了,通過製造農具、編制漁網、改變種植方式、畜牧養殖、採集漁獵等等,就能養活更多的人,而他們為什麼打仗,是因為他們需要去爭奪社會的財富總值!”

 
趙禎與眾人對視一眼,幾乎脫口而出地說道。

 
“賓果,答對了。”

 
趙駿笑道:“瓦扎木果,沒想到你這麼聰明,我之前還以為你是個遊手好閒的呢,看來是我錯怪你了。”

 
趙禎翻了個白眼。

 
趙駿繼續說道:“原始社會時期,資源有限,生產力也有限。雖然通過提高了生產力,但人口多起來,資源就不足,各個部落需要更多的土地耕種,更多的獵場捕獵,更多的河流捕撈,兩個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自然要大打出手。”

 
“那國家統一之後,還發生王朝覆滅,就是因為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土地漸漸不足,才導致起義接連不斷嗎?”

 
范仲淹問道。

 
趙駿說道:“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只能回答是也不是。”

 
“是也不是?”

 
眾人納悶,這算什麼答案?

 
趙駿解釋道:“從夏商周開始,原來的原始社會部落形態,慢慢有了進化。體制漸漸有了文明,生產力提升之後,人們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總結。比如發明了文字,創造了音律,服飾開始多樣化,人們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分封制度,夏朝時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家天下”開始,宗族關係成為基本的政治關係。商朝中央設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務;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納貢,並奉命征伐。”

 
“人們開始在地位上區分為三六九等,從最低等的奴隸,往上就是普通國民,封地的士、卿、諸侯、王到最後的商周天子,一級一級,猶如金字塔一樣,層層遞進,來滿足上位者的權力慾望。”

 
“而為什麼商朝會取代夏朝,周朝又能取代商朝呢?這裡就要說另外兩個知識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以及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夏朝末年,國力已經很衰弱。而商湯所在的湯部落當時漸漸強大起來,四處吞併其它部落,不管是面積還是實力,都已經是一個大諸侯國。與夏朝所在的部落相比,他足夠強大,也足夠稱雄四方。”

 
“但到了這個時期,商場還是沒有把握。直到夏桀自己作死,眾叛親離,商湯於是才起兵攻打夏朝,在經歷了一系列戰爭和事件之後,最終他成功地擊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跟商湯一樣例子的還有周朝,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周國不斷吞併四方小諸侯國壯大,到正式進攻商朝的時候,周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國力非常強大。”

 
“那麼通過這兩個例子,你們想到了什麼?”

 
就像是在教學生一樣,趙駿每次只是給出了案例,分析的結果就由眾人自己去思考。

 
在座的都是聰明人,趙禎很快說道:“是因為成湯和姬昌強盛。”

 
“不錯。”

 
趙駿點點頭:“因為地方強而中央弱,分封制的弊端就在這裡。如果一個地方諸侯發展國力,提升了生產力之後,就會反撲中央,生產力就決定了雙方的地位關係,夏弱商強,商弱周強,最終就會被取代。”

 
“同樣的道理,在夏強商弱,商強周弱的時代,他們的生產關係就是夏商為君主,商周為臣子,臣子要向君主納貢,將自己生產的東西供奉上去。臣子越多,君主得到的供奉就越多,君主的國力就越強,這就是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所以周朝分封天下,春秋戰國時期,漸漸進入鐵器時代。各個封國通過各種辦法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比如齊國通過管仲改革,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等等,都是通過改變生產關係,提高了生產力,從而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