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白的 作品

第三百三十四章 齊野的聖道





而在下方,林柯也沒有多少異議。





性本善或者性本惡?本就不是定性。





前世很多人各執一詞,有人覺得善,有人覺得惡,但是善惡的定位本就模糊,更何況人之初本來就千姿百態。





以個例訴說普遍共性,本來就有失偏頗。





所以,林柯完整無缺地將前世的《百家姓》和《三字經》弄了出來。





目的在於學習漢字,學習簡單的文化,善惡之爭,聖道之爭,並不是孩子們需要去了解的。





畢竟在前世,有很多人從小都學習著性本善,在成年後聽聞了性本惡便馬上倒戈支持性本惡,這種情況多不勝數。





很多學生也並不是老師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信什麼的。





故而,蒙學之作,被稱之為三百千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足矣。





這些只是文化影響,最重要的林柯認為還是培養人的根本。





人文思維和邏輯思維。





溫良恭儉讓本就是美得,自信也並非自大,這些都要教給學生。





至於學生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是輕狂書生?翩翩公子?亦或者淳樸而老實的青年?





自己選擇自己的內在即可。





人文思維要有,邏輯思維更要有。





萬事萬物,要有探究其理的心思,不可遇到未解之事便訴諸於鬼神之說。





這兩種思維,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共存的。





所以,林柯對於大魏聖朝的教育變革就是如此。





只不過,如今還要先培育出一批老師才行。





桂尚書之言,為林柯的作品定了性。





不涉及聖道之爭,只涉及教化之道!





而此時,禮部荀尚書的聲音也出現在此地。





“教化聖道!此乃蒙學至寶!”





荀尚書的聲音充滿了吃驚。





先前他就是蒙學司侍郎,自然知曉何為教化聖道的至寶。





教化,永遠是華夏自古以來最重視的聖道之一。





對於後代的教化養育,華夏也是獨一份的。





因此,之前的荀尚書可謂是獨攬大權。





當初的《千字文》原作,如今還在蒙學司擺著供人瞻仰呢。





荀尚書的念頭一直關注著大荒大學,畢竟是開學。





只不過他本體還在忙著弄林柯之前吩咐他弄的教材和試卷,所以沒有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