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一十四章 殿試

 
“我國家自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創業,聖聖相承百有餘年,禮樂之製作,以時以人宜無不備矣,然而治效之隆未盡復古,豈世道之升降不能無異耶,抑合一之實,猶有所未至耶。”

 
“朕祗承丕緒,夙夜惓惓欲弘禮樂之化,益隆先烈而未悉其道,子諸生其援據經史,參酌古今,具陳之,朕將親覽焉。”

 
……

 
……

 
殿試題目,張周發現,與歷史上別無二致。

 
會試被他提前“洩題”,導致題目全改,但殿試題目顯然是早就有定案的,沒有因為他的出現而出現更動,至於這題目是出自於誰,張周也無須知曉。

 
這道策問。

 
是經史策,論的是“禮樂教化”,或者可以稱之為“禮樂治國”。

 
題目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講孔子利用“答顏淵問”,引出禮樂治國的典範,所謂的禮樂,就是以規矩治國,什麼身份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配什麼樣的樂,不同人之間的接觸,用符合自己身份的禮。

 
第二部分是歐陽修所論述的古代禮樂治國的情況。

 
三代而上,說的並不是夏商周,而是堯舜禹這三代,講的是古聖人治國,全是靠禮樂,而到了三代之後,有點“禮崩樂壞”的意思,以規則來定刑罰,禮樂治國就成了虛名。

 
第三部分是論述從漢高帝到明朝之前“上下數千餘年”在禮樂治國方面的得失,提到了兩個關鍵人物和他們的事蹟,一個是“叔孫通定禮樂”;一個是“諸葛亮禮樂有興”,自古對於諸葛亮輔佐阿斗的事,被認為是禮樂教化的典範,所以拿他作為例證。

 
這道考題也沒有對叔孫通和諸葛亮二人的事做定論,提出“亦尚有可議者”,意思是隻提出這兩個人,你們考生還是要論一下禮樂興國是否有可行性。

 
叔孫通定禮樂時,尚且有魯二生不知時變,你們考生不會認為這其中就沒有可商榷的地方吧?

 
到第四部分,那就關鍵了,從明太祖開始,論述本朝禮樂之治的得失……或者說只有得,沒有是失。

 
客氣點,說是得失,但考生不能不識相。

 
大明治國那是傳自天意,怎可能會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就算可能會有被人非議的點,那也一定是小人不知其義,惡意中傷……乃亂臣賊子也!

 
第五部分是說,朕出這道題目,就是因為一直在思考禮樂之治的事,一直想參透其中的奧秘,也偶有一些所得,今天出此題目,就是跟諸位卿家一起探討一下。

 
你們要“援據經史,參酌古今”,寫一篇文章來論述一下,要把上面所涵蓋的五部分一一都論述清楚,不要有錯漏的地方。

 
說朕會親覽,其實是個託詞,皇帝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殿試考題嘛,理論上皇帝都會看,但看幾份,就不是你們考生需要關心的。

 
答題吧各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