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六章 點個狀元不過分吧?

 
除了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要去呈遞最後十份卷子之外,還有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三人王鏊、李傑和焦芳三人會前去,本來禮部尚書照例也要去,但這次會試禮部尚書徐瓊並不是讀卷官,主要因先前禮部會試時出了鬻題的傳聞,徐瓊這屬於避嫌。

 
乾清宮內。

 
六名呈送考卷的大臣,立在殿中,而十份考卷也各自呈送到皇帝面前。

 
朱祐樘也不廢話,他上去先看張周的字是否出現在其中,依稀辨認一下,便覺得其中一份非常像張周的字,再稍微讀幾句,好像跟張周議論的風格也很像,隱約帶著一些針砭時弊的口風,再看十四名讀卷官的打分……

 
朱祐樘微微皺眉。

 
十三個圈,也就是十三個一等,卻是有一個斜線,也就是三等。

 
再看這十份考卷中,一百四十個評分中,也只有兩個斜線,而沒有斜線以下的打分,其餘一百三十八個標註都是圓圈或三角,等於說是一等和二等。

 
劉健道:“陛下,這十份卷子,乃是精挑細選之後,由眾讀卷官認為文章優等的,特地呈送來給陛下閱覽。”

 
朱祐樘因為那個斜線的三等打分,顯得有些不悅,問道:“那是以如何的標準,決定他們的優劣,再呈遞到朕面前?”

 
劉健很奇怪,皇帝為何要問這個。

 
劉健道:“以一等為先,一等得多者,在前;若一等齊平,則看二等數量,以二等數上者為先;以此類推。”

 
大概的意思,就是先看圈誰多誰少,圈多的獲勝。

 
而圈一樣多的,看三角數量,再看斜線,再看豎線。

 
劉健又道:“此番殿試中,無十四一等的考卷,得十三一等卷者為一,而得十二一等者為四,十一一等者為十四。”

 
朱祐樘聽了這個,心裡還多少好受了一些。

 
也就是說,雖然張周獲得了一個三等,但得了十三個圈的就他一個人,按照評分標準,那張周就是狀元啊。

 
不過皇帝再看那得了十二個圈的四份卷子,剩下兩個評分清一色都是二等三角。

 
朱祐樘也在想。

 
這誰啊?

 
不會隨大流啊?別人給圈你非要給畫個線,就顯得你能耐?還是說伱最先閱卷,覺得不太好,後面十三個考官及時撥亂反正?

 
因為殿試閱卷時,並不記名,皇帝也不知道是誰這麼不識相。

 
……

 
……

 
皇帝要遴選十份卷子。

 
除了前五名,剩下五份卷子比較容易定,落定次序之後,隨後就會有人將考卷的彌封打開,將名字公佈之後,隨即填榜。

 
金榜。

 
剩下五份卷子,也就只剩下十三個圈的張周,還有十二個圈也不知是誰的四份。

 
這事關到二甲頭兩名和一甲三人。

 
別看名次相差不大,但對於這樣一次不選庶吉士的殿試來說,中不中鼎甲差別可說是天壤。

 
“二甲第四名,唐寅。”

 
“二甲第三名,王守仁。”

 
當戴義將第七名和第六名的名字宣讀出來時,皇帝多少還是留意了一下。

 
唐寅和王守仁的名字,他都是聽過的。

 
朱祐樘也很欣賞王華,但有一點不好的,那就是王華是傳統文官,跟劉健、李東陽他們走得太近了,可以說是同質化的,如果他非要選個內閣第四人,顯然並不太想選王華這種。

 
本來王守仁在這一屆進士中位列二甲第七名,林庭位列二甲第六名。

 
正統歷史上二甲前五名依次分別是:孫緒、羅欽忠、陸棟、張文淵、胡文璧。

 
結果因為張周的出現,產生蝴蝶效應,林庭未進前十,王守仁也晉升到了二甲第三名,唐寅擠到了二甲第四名。

 
剩下五份。

 
朱祐樘也不想藏了,他拿起張周那份道:“朕看過這十篇文章,認為這篇最能得朕意,他在十四位讀卷官中也是名列魁首,便以其為一甲第一名吧。”

 
說話之間,戴義正要接過去。

 
由李傑走出來道:“陛下,此卷雖有十三個一等,卻還有一個三等,文章論點或稍有偏頗,還請陛下三思。”

 
意思是,這份卷子拔擢為狀元,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朱祐樘一聽就火了。

 
朕還正想誰這麼不識相,把張周的卷子給評了個三等呢,結果你李傑自己走出來承認是吧?

 
本來還想提拔你當翰林學士,看來你可以靠邊站了!連識英才的慧眼都沒有,你還想讓朕拿你當盤菜?

 
“朕也沒明白,這麼好的文章,為何會有一個三等呢?僅僅是因為論點偏頗?禮樂治國,先以富民為先,起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之意,乃《孟子》大義,這談何偏頗呢?”

 
朱祐樘臉色不佳。

 
你們講不講道理?十三個人覺得好,就一個非要給三等的,只能說這個人水平不行,居然想讓朕覺得是這篇文章不行?

 
如果這篇文章不好,那就應該是十三個五等的叉,而不是十三個圈了。

 
李傑一怔。

 
陛下這是什麼意思?不過是提醒一下,這篇雖然拿了十三個圈,但好像還是有讀卷官認為他不是特別出類拔萃的,我出來指點一下,陛下為何這麼大的反應?

 
再說了……那個三等也不是我評的呀,這份卷子我明明記得自己打的是圈,還特別欣賞這篇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