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八十四章 四路齊發

 王瓊大概的意思是說。 

 張某人啊,你出兵的意圖很好,但下次別這麼幹了。 

 你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你這個宣大總制,畢竟不親自涉及到治理軍餉的事情,大概不知道出兵一趟要耗費多少錢糧吧? 

 你出兵有意義也行,如此漫無目的的出兵,如果只是為了彰顯國威,大可在宣府一路出兵便可,為何還要拉上大同和偏關? 

 朱鳳道:“幾時調動人馬?” 

 雖然朱鳳也看不懂張周所為,但他有一點好的,那就是聽令而為。 

 在這點上,張周可能是有點誤會他,覺得他不可能會帶兵奇襲威寧海。 

 更多的……是張周不想為難朱鳳。 

 明知道這小子不想去,強迫讓他去,他能在這一戰中發揮出最佳的水平? 

 反而是馬儀和王守仁,二人可都有足夠的野心和魄力,比朱鳳這種溫室小花強太多。 

 王瓊道:“得調令後便要出兵,整頓之後明日一早三軍開拔。士兵各自帶三日口糧,府庫調十五日口糧,馬匹儘可能用老馬拖火炮,主要騎兵隨於後軍之中。” 

 王瓊知道這是大戰略,但他也不想讓偏頭關遇險。 

 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邊執行張周的軍令,一邊隨時準備回撤,完成任務就走。 

 反正張周的調令也沒說沿途要打什麼硬仗,而且王瓊也覺得,就算偏頭關的兵馬出塞往北一百七十里,韃靼十有八九也不會接戰的。 

 劉瑾則面帶興奮之色道:“三路兵馬齊發草原,這是要厎定草原啊。” 

 “不是三路,是四路,還有延綏一路。”王瓊道。 

 “那更是了。”劉瑾更加激動。 

 好像大明一百多年來未曾平定草原的壯舉,要在今日實現,而他還是親身參與者。 

 “呵呵。” 

 對於劉瑾的說法,王瓊也只能是報以苦笑。 

 劉瑾問道:“怎麼?不是嗎?” 

 王瓊道:“四路出塞,看似大陣仗,但四路人馬合起來也不過三四萬兵員之數,光是火篩等部,兵員數量便不在此之下。若是分兵四路,又如何集中優勢兵力?” 

 “這?” 

 劉瑾只能看著朱鳳。 

 王瓊唱反調,你朱鳳跟張周時間長,最瞭解他用兵的方略,應該不會這麼喪吧? 

 朱鳳道:“出塞備戰,哪怕不是與韃靼人正面決戰,只為平息邊關各鎮周邊的局勢,也是好的。我想,張兄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理由。” 

 “呵呵。” 

 王瓊這次的笑,則帶了幾分善意。 

 同樣是對張周迷之自信,至少在王瓊聽來,朱鳳是個樂天派,不像劉瑾那樣說話辦事都帶著濃濃的功利之心。 

 …… 

 …… 

 奇襲威寧海的兵馬,是六月初一夜出兵。 

 預定三天四夜的趕路時間,對於大明將士來說是非常趕的,基本上一天只能休息兩個時辰左右,第一天更是要日夜兼程。 

 張周預想中的威寧海之戰,很可能在六月初五或者六月初六展開,初六是因為有可能涉及到火篩本部聞訊後西撤,需要追擊。 

 本身本部中多為老弱婦孺,牛羊成群難以快速趕路,只要追擊得當,基本也無須多花一天以上,而且往西出了威寧海,就可能會被蒙古右翼各部的人馬回擊甚至是合圍,所以戰事最多隻能往後推遲兩天。 

 否則奇襲的戰略意義將無法達到。 

 大同鎮跟宣府一樣,都是六月初二出兵,但大同鎮的兵馬在六月初三一早才出關塞。 

 偏關出兵則更早一些,是在六月初一下午便集結完畢,六月初二兵馬已出關隘。 

 延綏出兵則要晚很多,到六月初三仍舊按兵不動,顯然秦紘作為三邊總制,對於張周的軍令不可能那麼嚴格去執行。 

 邊關出兵的消息,在六月初三早朝時,就已傳遍了朝野。 

 奉天殿朝會時,便已有御史言官對張周出兵行為進行了參劾。 

 “秉寬出兵,是朕同意的。”朱祐樘眼看形勢有些不可控,也是直接給在場的人吃了“定心丸”。 

 參劾張周? 

 他只是執行朕的意思,你們要參劾,就參劾朕吧! 

 皇帝要以各路人馬出塞,聽上去就合理多了,皇帝有權力下令邊塞主動出擊,若是這權力都沒有……皇帝也別當了。 

 “朕提前已跟閣部和兵部主要職官商議過,認為此舉可行!”朱祐樘繼續把劉健和馬文升等人拉下水,“各路人馬出擊,點到即止,是為向狄夷展現我大明對於平定草原的決心。草原也乃是大明疆土!” 

 吏部尚書屠滽走出來質問道:“可陛下,如以西北各鎮兵馬出塞,遇戰事不順,此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朱祐樘道:“朕的意思,由朕來自行承擔便可。難道各路出兵,連最基本的審時度勢都看不出?遇到狄夷主力來犯,若避戰,則主將全責!” 

 這意思是。 

 雖然朕是讓你們出去嚇唬人的,但真要有韃靼人殺過來,誰敢撤,那就是與朕制定的大方針相違背,誰敢退兵誰就負全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