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零二章 自行解決

 朱祐樘經營草原的決心,已呈現在滿朝文武大臣面前。 

 面對如此一個有雄心壯志開疆拓土的君王,在場的這些大臣尤其是文臣更是不知該說什麼好,曾經他們靠規範和約束這個看起來懦弱無助的君王,打造成他們心目中的明君。 

 但現在一切都在走向不可控的境地。 

 朝議結束之後。 

 眾大臣出宮的路上,就已經議論開了,大多數臣子的意見還是傾向於支持西北用兵方略的。 

 不在於如此是否窮兵黷武,更多是要看是否有效果,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收拾了一個曾經不可一世屢屢犯境的火篩,皇帝也用實力詮釋了他不只是一個守成的君王。 

 當劉健他們聽到下面人的議論時,心裡就不是個滋味了。 

 到底是文臣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還是皇帝眼中大明的利益重要,這其中本身就有矛盾和衝突。 

 …… 

 …… 

 內閣值房。 

 李東陽和謝遷回來之後,最關心的自然就是皇帝在內廷到底跟劉健他們說過什麼。 

 劉健大致也說了一下,多數涉及到的事情,皇帝已在朝上說了,劉健也沒有刻意去評價皇帝的舉動。 

 謝遷這次也選擇了沉默。 

 只有李東陽似對收編火篩的事不太有信心,他道:“若以目前火篩提請的,跟朝廷要準允的,還是有衝突,火篩要的是在威寧海放牧築城,要的是族民和牛羊,大明能給他的卻只有多年未曾有人經營的河套之地,還不許他族人相聚。” 

 “賓之你的意思是?”劉健望過去。 

 李東陽道:“哪怕火篩真的肯接受朝廷的敕封,或也只是權宜之計,待草原局勢變化之後,復叛近乎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嗯。” 

 劉健其實也顧慮到這一層。 

 皇帝沒想到嗎? 

 如果皇帝沒這層顧慮,也不會提出一個近乎於“千金買馬骨”的方案,寧可讓火篩歸順後復叛,也要給草原部族打個樣,估計連張周自己也看到火篩是不可能真心實意歸順大明的。 

 李東陽道:“將宣大總制的鎮所,從宣府遷到大同,卻不知陛下是為何意?” 

 謝遷笑望過去,還有你李賓之都看不明白的事? 

 “我想。”劉健道,“陛下更多是想以大同為根基,讓張秉寬備戰出征草原。” 

 李東陽問道:“朝廷要為此耗費多少帑幣?” 

 劉健搖了搖頭:“朝廷連犒賞威寧海、貓兒莊兩戰有功將士的錢糧,暫且都拿不出,一切還要有賴於張秉寬在西北的自行籌措,但以目前西北之日益蕭索,短時間內,他又能籌出多少?” 

 不但是張周,連內閣也知道,在糧開中制度改變之後,西北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但他們還是不願意將鹽法改變回去。 

 要的就是能控制西北……反正西北也就那樣,大明的將來也不是靠西北一地的興衰來決定,中央財政尚且保證不了,何以追求西北的長治久安? 

 “馬上要入秋,各地災情的奏報不斷,大明如今可說是風雨飄搖乃多事之秋,張秉寬人在西北,也的確能安定軍心,也算是能令朝堂安寧。” 

 劉健又感慨一句。 

 大概的意思是說,就算我們瞧不上張周,但現在他的軍威已經在那擺著,於西北當個鎮山石還是可以的。 

 創造個好的外部環境,讓我們專心把內部的糟心事來解決。 

 謝遷則笑呵呵道:“現在大明各地的光景是不太好,比之未來也沒差到哪去,比之將來……誰又知曉呢?” 

 在劉健他們眼裡,如今大明有點“風雨飄搖”的意思,在於他們覺得大明財政已經近乎崩潰,所謂的弘治中興也僅僅是建立在君臣之間互相找安慰的基礎上,要說弘治朝的財政能好到哪去,還真不見得。 

 但史官評價一個時代優劣的標準,也不在於財政情況。 

 就好像萬曆時代,大明財政還算不錯,也被稱之為昏暗時代一樣,大明這些職業政客在搞錢這一項上,反而是他們的弱項。 

 似乎文人只在意所謂的海晏河清,沒有真正意識到如何才會令朝堂崩潰,更不懂那些歷史發展的規律。 

 …… 

 …… 

 朝廷有關對火篩歸順之事的旨意,很快便傳到陽和口。 

 張周也派人以快馬,將火篩上奏,由皇帝御筆硃批的奏疏送回到北邊,與此同時得到的消息,是永謝布部已派兵往威寧海進發的消息。 

 “張制臺,陛下之意,是您要移鎮所到大同鎮,總留在陽和口也不是辦法。” 

 唐寅是帶著陽和衛指揮使宋憲一起來的。 

 別看他只是個兵部主事,但宋憲把唐寅當欽差一樣捧著,對唐寅也很巴結。 

 張周道:“伯安才剛去大同,目前我還沒有去大同的意思。” 

 “不去大同……”唐寅有些不解。 

 話也沒多說。 

 你這叫抗旨不尊啊! 

 皇帝讓你去,你非要留在陽和口?還是說你自有主張? 

 張周道:“這幾天,我要往大同南邊走走,去開礦,如果北邊有什麼戰事的話,就讓宣府那位馬巡撫,還有伯安給規劃一下,至於偏關那邊有王德華坐鎮,我也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