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零五章 兼職和實職的區別

 當兵的會往城頭扎,而百姓則會往就近的街道靠攏,甚至還有的早早就出城在城外遠遠候著。 

 這天對於大明百姓來說,比過節還像過節,七夕節愣是過出上元節的味道。 

 …… 

 …… 

 火篩帶扈從三十人,帶了一百匹馬、牛羊等貢品……看上去很寒磣。 

 也是沒辦法的事。 

 火篩本部的財貨和人口,近乎都被王守仁給擄走了,當王守仁親自帶著大明的騎兵出現在城門口迎接時,火篩從馬上下來,眼神中還帶著一股敵意。 

 曾經草原雄主,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科進士給幹翻了,卻也並不是正面戰場的交戰,火篩當然會覺得王守仁勝之不武。 

 但如果說加上之前偏頭關一戰的結果,火篩其實也沒脾氣。 

 眼前那威勢,更多是他這隻草原曾經的雄鷹,要維持最後的顏面罷了。 

 “本官乃是大明陛下欽命巡撫大同等處軍務、刑部郎中王守仁。” 

 王守仁也下馬,在扈從的簇擁之下上前。 

 雖然提前已經找人辨認過,確定這就是火篩,但大明一方也怕火篩是來個魚死網破,以自己為誘餌,來把大明軍方未來之星給刺殺。 

 但王守仁好像並不太在意這一點。 

 正要有傳譯的人上前,火篩一抬手道:“不必說,我聽得懂,你不已經是大明的新建伯了嗎?” 

 蒙古右翼多與大明打交道,像火篩這樣的部族領袖,精通於漢語也並不令王守仁覺得意外。 

 但在大明將官看來,懂得大明語言的人,應該是受到一些禮儀的教化,但以火篩之前的作為,還有他粗狂的模樣,一點都不像是經過大明儒家文化薰陶的人,自然會覺得他會聽會說大明語言,有點稀奇。 

 “封爵之事,尚未作準。火篩,入城吧!” 

 王守仁的意思,是要跟火篩一起並駕齊驅進城。 

 雖然王守仁身為大明巡撫,但火篩好歹也是歸順的部族族長,皇帝為了彰顯對草原部族的恩威並施,沒有要殺火篩的意思。 

 同時還要展現出對火篩的禮重。 

 讓奇襲威寧海的王守仁陪同火篩一起走,其實也帶著一些威嚇的意味。 

 …… 

 …… 

 火篩上馬,與王守仁一起進城。 

 城牆上到處可聽到士兵的歡呼和吶喊,那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洩。 

 大明軍民對於火篩還是非常惱恨的,畢竟火篩幾次犯境,殺傷擄劫過人命,還搶劫了邊關的財貨,即便現在火篩歸順大明,朝廷決定不予追究,但大明軍民還是不會從心裡原諒這頭餓狼。 

 本來百姓不被允許到街道圍觀,但因為城中百姓群情激奮,士兵也有意放水。 

 最後有很多百姓跑到街道兩旁。 

 要不是因為王守仁在旁,他們絕對會爛菜葉、糞土之類的往上丟,如今便也就是站在路邊朝火篩大罵。 

 火篩能聽得懂,也沒什麼意見,他似乎很清楚今天自己的立場是什麼,也明白大明百姓是不可能對他有任何善意的,反正你們的巡撫都在我旁邊,他都沒權力殺我,你們光罵有什麼用? 

 …… 

 …… 

 火篩進大同,不過是王守仁所安排的一次“慶典”。 

 更多是為彰顯大明的軍威。 

 也是檢驗火篩是否有誠意歸順,如果火篩心虛的話,是不敢進大同城的。 

 隨後由唐寅一行,帶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隊伍,一路陪同,或者叫一路“押送”火篩往大明京師而去。 

 消息傳到京師,君臣百姓一片歡騰。 

 朝堂上,朱祐樘再一次為張周表功,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把張周吹得天上有地上無的。 

 這就讓在場很多大臣聽了很不舒服。 

 “……經此一役,大明於西北奠定勝局,邸定草原之日可期!”朱祐樘一臉振奮。 

 武勳那邊的臉色倒也還好,容易被他的話帶進節奏之中,而文臣那邊一個個則都要表現出“也就那樣”的神色,哪怕有些人真覺得大明邊鎮的春天來了,為了自己的立場和仕途前景,還是要保持跟傳統文臣之首的劉健等人步調一致。 

 朱祐樘道:“朕準備為秉寬加柱國、太子太傅,兼兵部尚書!” 

 “陛下!以功勳封文勳之職,當以資歷,以部堂尚書之職三年秩滿,平草原之業未成,張周於西北尚未有邸定之功,若貿然加賞,則令軍心懈怠,無助於事。還請陛下三思。” 

 劉健在這種問題上,是要衝出來反對的。 

 在大明,文臣勳職中,柱國是僅次於左、右柱國的勳爵,位從一品。 

 張周雖然兼左都御史,但本身並沒有正二品的實缺文職,大明邊鎮總制的官職都是臨時的,以目前張周臨時兵部右侍郎的職位,哪怕是回朝,最多也只能官正三品,還很可能沒法放在京城為六部侍郎,可能還要放到南京去。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算張周你功勞再大,那也只能給你武爵,至於什麼柱國之類的文勳,你還是靠邊站吧。 

 眼下大明柱國還是有的,但凡是當到六部尚書、內閣大臣,三年考滿基本都會被賜給柱國的文勳,這種爵位更多是象徵性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不會賜券,無法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