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兵部左侍郎

 翌日朝議之前,眾大臣大多數方才聽說張周已於前日回到京師。 

 “回來了?怎不見他來朝堂?還是說……” 

 “或許他如今就在宮裡呢?” 

 朝中人提及張周,都帶著點回避,卻還是很羨慕的,回京之後跟皇帝在朝議之前開個小會,甚至跟皇帝一起到朝會現場。 

 這待遇,旁人還真沒有。 

 很多人也過去問詢馬文升和內閣三人,有關張週迴京的情況。 

 四人同樣沒見過張周,不知道現在張周人在何處,自然也就不知道張週迴京後的安排,尤其涉及到張周官職上的安排。 

 直到朱祐樘出現在奉天門,朝議開始,也沒見張周的身影。 

 眾人又開始疑惑起,這張週迴京的消息是否是捕風捉影? 

 “諸位卿家,秉寬昨日回京,朕已宣見過他。”朱祐樘在朝議中,主動帶出張周的話題。 

 眾人屏氣凝神,知道眼下可能馬上要進入正題。 

 朱祐樘道:“朕本想以其為萊國公,此事已在朝堂上言明,但以他的意思,還想多為朝廷做些事情,爵位之事他並不著急。” 

 還能這樣? 

 有爵位不要,不著急?那什麼時候著急?等他年老?還是說他準備得下一次的軍功? 

 朱祐樘補充道:“朕跟他所說的,是萊國公的爵位,朕先給他記下了,等將來某個時候,再將爵位加到他身上。” 

 “啊!?” 

 在場大臣一片譁然。 

 先前張周因為偏頭關和寧遠兩戰的功勞,皇帝說要給他賜爵,當時所商定要先把爵位記下,是跟內閣大臣等單獨內部商議出的結果。 

 沒有像今天這樣把事公開來說。 

 眾大臣一聽,皇帝這是明擺著把張周當特殊人對待,有功勞記著先不賞,就為了讓他在文官體系中來禍害我們,等他禍害完了再給他個爵位……哪有這樣的? 

 謝遷走出來道:“陛下,有功則賞,若是其未來在治軍中有何過錯,因此而不得不降罪的話,那時只怕如今的爵位也難維持。” 

 “謝閣老所言極是。” 

 馬上有言官出來附和。 

 朱祐樘道:“你們的意思,是若秉寬未來於朝中,有何大的過錯,這爵位就不賞賜了嗎?不然!無論將來朕對他是否信任,哪怕是朕突然有一天駕鶴西去,由太子登基,今日之議也該作數。” 

 謝遷一聽。 

 好傢伙,皇帝都拿自己的命來做比方,是不是下一步你還想說,就算是大明亡了改朝換代,今天的商議也作數? 

 光在這裡說有什麼用? 

 朱祐樘眼看這些大臣對此都很有意見的樣子,態度也逐漸轉而強硬:“西北用兵之事,如今雖然多已仰仗於總制三邊軍務的秦紘,但涉及到未來大計方針等事,則都要依仗於秉寬。朕留他在朝,而不是在都督府中治軍,難道這有何過錯嗎?” 

 謝遷聞言低頭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朕以其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在《大明會典》成書之後,便做出的決定,以此讓他經常出入於東宮,為太子教授課業,無須他侍講於經筵日講,但要以其教導於太子;朕以其為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多問策于軍務;以其為太常寺卿,是為兼職,若有天機時變等事,由他多向朝廷和朕進言;以其為兵部左侍郎,則是由他行日常用兵問策之事,無須他監理部堂事,但可出入於朝堂。” 

 “研武堂由朕所創立,以其為兵部左侍郎,也是由兼研武堂教習等事,以此來推進大明的火炮和火器,及神機營的日常調度和訓練。” 

 皇帝一連串,給張周安排了很多職位。 

 這些職位張周自己多都沒聽過,而在場大臣也是第一次耳聞,尤其是聽到張周要兼翰林院、都督府和兵部三大衙門的官職,在場大臣一下子就炸開鍋。 

 左都御史閔珪走出來道:“陛下,這萬萬不可,即便張周有軍功在身,但以其為官時日尚短,且在治理部堂之事上毫無建樹和功勞,甚至無觀政於六部的經驗,以此便要升他為兵部左侍郎,難免會令朝中人心動盪。” 

 朱祐樘道:“你所說的動盪,是說人心不服是嗎?” 

 閔珪咬了咬牙,舉起笏板道:“正是。” 

 不服是真的不服,倒不是說不服張周的功勞,而是不服於一個新科進士,入朝不過半年時間,就已經當上兵部左侍郎,還加了那麼多的官銜。 

 刑部尚書白昂也走出來道:“陛下,以其軍功加以爵位,本無可厚非,但以其軍中之功而升部堂之事,則並無先例可循。” 

 這意思是,他得多大的功,拿多大的爵,我們沒什麼意見。 

 無論是開國,還是後來靖難、邊事,有功將領或者官員得爵,都已有先例,光是文官得爵就有王驥和王越二人。 

 朱祐樘道:“沒有先例?先前靖遠侯得爵,又因奪門之功而兼理兵部尚書事,諸位卿家不會對此沒印象吧?” 

 這就提到王驥,當初以兵部尚書南征北討而得爵,以靖遠伯而告老,縱情於聲色犬馬,實則是明哲保身,後來因為奪門之變有功,以靖遠伯的爵位兼兵部尚書,等於是在於謙被殺之後,石璞被調在外,由王驥出來主持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