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六章 心學

 “多謝李學士。”張周拱手做了感謝。 

 …… 

 …… 

 眾人散去。 

 王鏊請張周坐下來,他似是想親自對張周進行一番耳提面命。 

 王鏊先對劉機沒出現的事做了解釋:“世衡他最近忙於公務,已多日未曾到過翰苑,並非有意要避開你。” 

 這就體現出一些尷尬了。 

 一年之前,劉機作為翰林侍讀,江南鄉試的主考,是張周的座師,張周那時不過是貢生被選為舉人,哪怕是解元,跟翰林侍讀的地位也相差十萬八千里。 

 但一年之後,張周已為侍讀學士,而劉機仍舊是翰林侍讀。 

 當老師的一年之後地位就完全不如學生,這時候學生來翰林院,好像上級來視察一般,劉機別說是公務纏身,就算沒事也會找點事,刻意避開與張周相見。 

 “還想跟劉侍讀多學學為官之道,遺憾了。”張周感慨著。 

 王鏊好奇問道:“你所記錄的,是為何?是陛下讓你記的,還是你自己?” 

 王鏊對於張周到翰林院來呈現自己所撰寫書籍的事,有些好奇。 

 因為王鏊知道,現在張周在武功方面的建樹是有了,在術術方面也深得皇帝的信任,連那些對張周有成見的大臣,也不能否認張周在勘測天機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王鏊覺得,皇帝現在最想讓張周取得的,大概就是在學界的名聲。 

 光靠《大明會典》,似乎還遠遠不夠。 

 因為《大明會典》更多是制度上的規範典籍,是需要靠查閱和校對的,把過往曾經有的判例和先例做總結,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個人文化素質的涵養,但現在張周以個人名義來修書,情況就不同了。 

 張周道:“只是對於理學的一些最新感悟。” 

 “理學?”王鏊微微皺眉。 

 張周所寫的,顯然不是什麼理學,而是心學。 

 在大明,想要在學界揚名,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而心學作為未來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最為流行的儒學典範,如果貿然呈現出來,自然會被人認為是離經叛道。 

 但張周認為,現在時機其實已經基本成熟,就在於他已經獲得了學問之外的地位和功名,就算他仍舊是學界人士眼中的異類,但也不妨礙他把一個集大成的儒家理論提出來,供人去探討。 

 因為只有他這麼貿然提出來,才會帶有“合理性”。 

 換了是王守仁、湛若水、呂柟、王崇這些人,他們要麼才剛入仕,要麼還在入仕的路上,就算再大的影響,也遠不及一個掛名的“萊國公”,大明翰林院侍讀學士來得影響力更大。 

 張周要的不是為馬上揚名,而要把儒家一潭死水給攪渾。 

 誰說理學就一定是至理?理學的弊端,早就在過去上百年之間被無數次提及,學界對於理學早就有了懷疑。 

 且有陳獻章等人的心學理論珠玉在前,張周提出心學集大成理論,已不再是突兀而出,至少在江南學派中,心學早就已經開始發展,只是在北方理學相對守舊的地區,想要打破一潭死水,相對難了一點罷了。 

 “王學士,在下這裡還有一套,都是刊印出來的,還望您也能多加斧正。” 

 張周不但要在翰林院中傳播他的“手札”,還要刊印,畢竟跟朱厚照那小子聯名開辦的書局,一直都還沒有像樣的書出版,這次他是想借助自己名望提升的一股東風,把心學也趁機提出來。 

 既為了自己揚名,也為改變傳統儒家思想。 

 至於好或者壞,張周倒也不是十分在意,要的就是特立獨行……你們大可來攻擊我張某人的學術研究,但本來我張某人就是你們眼中的異類,身上的蝨子多了不怕癢,但我靠心學能帶來的學界影響力,可非一般人能企及的。 

 想要在學界立名,也必然要劍走偏鋒,想要獲得最大的名望,那就要來把大的。 

 王鏊對張周此舉並沒什麼意外,他甚至還擔心張周做事過激,反而會丟人,他道:“要以儒學而立身,完全不必著急,任何一人在翰林院中有了資歷和威望,他的學術見地都會為人所聽到。那你將書帶過來,我幫你參詳一下,若是能幫到你的地方,我盡力。” 

 王鏊這是怕張周丟人。 

 他還不知道張周所帶來的心學理論會帶來怎樣大的影響。 

 如果知道的話……估計打死他都不想參與其中。 

 張周笑道:“回頭就給王學士送一套過來。” 

 …… 

 …… 

 心學終於完整誕生了。 

 張周為此不惜成本,刊印了一千套……在書局內販售,價格很公道,先由翰林院中做個廣告,而後就開始於民間推進。 

 別人不知道他在學界有什麼名氣,但有聽說是“張半仙”印書的,光是這噱頭就很強,以至於在開售當天,就賣出去不下六十套,名聲還在逐漸傳播中。 

 不求有見解,只求有噱頭。 

 最初來買書的,自然也不會是什麼名儒,甚至連舉人階層對張周所刊印的書都不會有太大的興趣,但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了名氣,隨便寫幾個字印出來,都有人買,更何況張周直接是刊印了一整部的心學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