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三百三十四章 分功不均

 而王憲那一路都是騎兵,陸完這邊可是拖著各種三四百斤開外的子母炮一路而來。 

 彭泉騎馬過來,顯得很緊張道:“兩位大人,已經派出探子查過,***往西走了近百里,按現在進兵的速度,只要要兩三天之後才能追上。” 

 王憲道:“撤走吧。” 

 彭泉問道:“是往大寧方向撤走,還是往瀋陽?”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 

 王憲和彭泉這一路,是從薊州,也就是從南線而來的。 

 陸完則是從東線,也就是遼東瀋陽中衛那邊來的。 

 還沒等王憲回答,這邊的陸完態度便堅決道:“若南下過大寧,路雖近了很多,但或會遇韃靼主力,東走雖路途長了百里,但兩方人馬互相照應,韃靼不敢直襲而來。” 

 在撤兵的問題上,陸完還是有足夠發言權的。 

 看起來王憲跟他各帶了一路人馬。 

 但王憲不過是臨時的軍將,如同當時領兵進威寧海的王守仁一樣,有帶兵的權力卻沒有很高的官職。 

 陸完則是遼東巡撫,在大明中期不設經略的情況下,陸完可說是遼東軍政最高長官。 

 而且陸完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出南下和東去的優劣。 

 彭泉則只是打量著王憲,他是跟王憲來的,在將士心中,誰帶兵誰負責統調,還是涇渭分明的,聽令也要聽自己的直屬長官。 

 王憲道:“陸中丞所言極是,若南下,容易為韃靼沿途設伏攔截,即便路近,也容易為韃靼主力包抄。東走雖路遠,但韃靼繞後包抄的難度極大,且雙方直線行進,***追上來的機會不大。” 

 路近,但對於韃靼人追擊來說,路也近。 

 而且還可以從南邊包夾。 

 往東走,那是曾經朵顏三衛的地盤,韃靼人要追也之從西邊來。 

 本來是大明的人馬在追朵顏三衛,如果是達延汗的主力前來,就成了他們追大明的軍隊,直線走自然也是最穩妥的。 

 “傳令三軍,東走!入夜之後再行休整!” 

 陸完也知道目前軍中的將士已到了體力的極限,但到現在卻還不能休息。 

 也必須要等過了戰場區域,到了地勢相對容易抵擋韃靼來犯的區域,再行休整。 

 …… 

 …… 

 大明的軍隊,進草原是兩路,出草原匯兵成一路。 

 過中午之後,將士們也實在是走不動了,尤其是那些靠兩條腿走路的步兵,即便此時風雪都已經停了,但路面上的積雪很多,連來路都分辨不清,天空的灰暗連接在白茫茫的草原上,只能是根據一個方向往前走,前路是什麼,只有前邊負責開路的人馬知曉,後面都是根據前面開路的車轍和腳印在走。 

 陸完眼看將士們已經無法行進,只能下令讓三軍駐紮,在這種天氣之下,連生火造飯都很困難,不過好在軍中也帶了柴炭等,勉強生火之後,終於可以吃一口熱湯和熱飯。 

 中軍大帳內。 

 陸完把身上近乎被冰水凍起來的官服脫了下來,作為隨軍的文官,他這一路是不會穿甲冑的。 

 外面有大氅,但因為昨夜的風雪太大,加上這一路的折騰,脫下衣服時,發現裡面的官服都覆蓋了一層冰。 

 “水都凍上了!” 

 王憲帶著馬永成進到帳篷裡來,馬永成想喝口水,卻發現皮袋中的水早就已經結冰。 

 王憲道:“外面的士兵都已經開始嚼雪水了,再這麼走,到天黑的時候還不知道要倒下多少。” 

 “報……張總兵所部人馬已在南邊五里,先鋒人馬已進營地內會合……” 

 張鶴齡和張永所率的收拾殘局的人馬,跟主力匯合。 

 在等了半天之後,張鶴齡和張永,也出現在了中軍大帳內,此時兩路人馬除了彭泉還在負責帶騎兵巡防之外,剩下的幾位大佬都匯聚於一個帳篷內。 

 馬永成一臉激動問剛進來的張永道:“首級和俘虜有多少?” 

 張鶴齡罵罵咧咧道:“還好意思問?河岸上到處是沒有腦袋的半邊身體,血肉模糊的,你們也是貪啊,連個首級都不肯留?” 

 馬永成面色尷尬。 

 在大明,首功的規則仍舊沒根本改善,昨夜戰事結束之後,王憲和彭泉那路伏擊的人馬怕陸完追擊的人馬搶功,都先掃了一圈戰場,把能切的腦袋都給切了,捆在自己的馬背上,然後才去追擊。 

 這讓收拾戰場的張鶴齡等人,也只能把之前的俘虜給接收,想找個首級混點功勞都難。 

 王憲道:“帶走的首級,大概有一千六百多,炸碎的不算,但也有完好的耳朵給切下來的。不算是左右耳,而是雙耳的。” 

 張鶴齡坐下來,一把抓起剛燒好的水,想喝卻發現很燙人,嘴上仍舊在罵著:“那些耳朵還不都一樣?非要湊一對?滿地找耳朵呢?大明可沒這樣的規矩。” 

 最鬱悶的,要數張鶴齡。 

 但其實最輕快的也是他。 

 作為總兵官,領兵者,上戰場衝鋒陷陣沒他什麼事,收拾戰場還那麼多怨言,但一場戰事下來,張鶴齡內心的成長也是最小的,因為別人都很明確是為軍功而來……張鶴齡到現在都不在回到自己在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