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行險招,勝券在握


“太子出去歷練一番,居然也能寫出如此的詩作,讓朕甚是欣慰。”

 
朱祐樘也猜出是張周在背後幫他兒子出名,這會他也知道不能點破,正所謂的是天知地知我知、我兒子知,再就是秉寬知。

 
別人就算你能猜到,也沒人會承認的。

 
蕭敬本還納悶太子哪來如此的學問,他也不能理解,為何張周有這麼好的詩作不拿出來示人,而是要給太子,等朱祐樘的話說出口,他大概意識到,可能人家就是關係好,張周願意為皇家全身心付出呢?

 
牟斌道:“陛下,仍有人說,此詩乃是其所作。”

 
朱祐樘面帶惱火之色道:“既都查出他們是在沽名釣譽,還客氣什麼?士子不思進學,總想著投機取巧,還要慣著他們不成?讓楊鵬好好查查這群人,就算只是想賺取名聲沒有歹意的,也不能放過。”

 
當皇帝的還能讓別人把屬於他兒子的名聲給搶走?

 
莫說這詩本就不是那些人所寫的,就算真的是,皇帝為了讓兒子揚名,竊占了來也沒什麼好挑剔的,大不了做點補償。

 
現在別人還想從皇帝一家身上佔便宜?怕是那群人找錯了對象。

 
……

 
……

 
朱祐樘當天就拿著那三首詩,去跟妻子張皇后顯擺去了。

 
坤寧宮內,張皇后看完紙上的詩,面帶不解道:“陛下,就算臣妾不懂詩詞,但也能看出,這詩寫得的確是好,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

 
朱祐樘笑道:“是太子。”

 
“不……可能吧?”張皇后對兒子也是很瞭解的。

 
朱厚照從來就沒寫過什麼詩,怎麼一上來就能搞出這麼驚世駭俗的事情?

 
“說出來,朕也不信,可能是秉寬教導得好吧。”

 
朱祐樘在妻子面前,都要為這件事遮掩。

 
能不打擊兒子的積極性,就別打擊了,張周苦心幫兒子揚名,讓儲君的位子穩固,怎能辜負張周的一片心意?

 
“皇后啊,過去數年,其實民間一直有傳聞,說是太子並非朕和你親生,說這不是皇室的血統,朕著實羞惱,而太子平時又太頑劣,朕只怕自己突然有個三長兩短,太子尚且不能治理好大明,威望不夠。”

 
“但現在朕不怕了,即便沒有朕在,也有秉寬在,他能匡扶好社稷,為太子保駕護航。”

 
張皇后問道:“那陛下,有權臣,您就不擔心?”

 
“呵呵。”朱祐樘笑道,“其實朕之前也想過這問題,朕也一直不理解,為何秉寬性子與他人不同,既是狀元之才,能輔國安邦,卻又生性灑脫好似什麼都不在意。”

 
“那是為何?”張皇后也不太理解張周的性格。

 
總的來說,好像張周對於功名利祿什麼的,不太追求,明明有非同一般的能力,卻一直對文臣保持了剋制和隱忍,在京時甚至都不去衙門當差,寧可當個閒人到處走。

 
朱祐樘微笑感慨道:“那是因為,他本就是出自仙家道門,生性隨和灑脫,那是他骨子裡的東西。說起來,就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吧。有的人追逐名利,期冀以此來證明自己。但秉寬既有仙緣,這凡塵俗世的功名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張皇后低下頭道:“他都已是萊國公,還都當了尚書,這還能叫過眼雲煙嗎?”

 
“那是朕強塞給他的,並不是他自己主動索求的,朕能感受到他對待大明是用心以誠的,朕倒不是說他一點野心都沒有,但至少,他是真在協助朕和朝廷,令大明的國力蒸蒸日上,讓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朱祐樘在妻子面前,對張週一頓吹捧。

 
張皇后到底是婦道人家,她不太能接受丈夫的說法,可現在張周也沒直接犯到她背後張家外戚的利益,所以她也挑不出毛病。

 
“就好像最近北方這一戰,看起來,秉寬並不在,但其實他處處都在,沒有他,朕真不知道這九邊之戰該如何打,只怕韃靼人會愈發緊逼,到時各處烽火不斷,邊軍將士和百姓可就要遭殃了。朕很需要他!”

 
……

 
……

 
翌日早朝。

 
入宮之前,眾大臣已在宮門之前三三兩兩聚集,而有關江南出現三首劃時代七絕詩的事,也傳到這群人耳中。

 
“這詩的造詣可非同一般。”

 
剛到任的吏部尚書倪嶽,將三首詩的事,詳細告知於李東陽,並當著李東陽等人的面,將詩給誇讚一番。

 
李東陽是識貨的,他聽完後也感慨道:“此番南京眾學子齊聚,卻能出如此好的詩作,也算是文壇一段佳話了,但詩詞歌賦不過是科舉之外的點綴,不足以說明大明文事盛起。”

 
當官的,尤其當到閣老級別的,始終會覺得寫詩是華而不實的,與時代無益。

 
不知覺之間,李東陽已經從一個提攜後進的天下讀書人的楷模,變成了一個功利主義者,只是他自己不承認。

 
謝遷則笑道:“詩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可是有名有姓?有如此才華的,或許將來在科舉上也能有所建樹,提早說來,我也好認識他們一下。”

 
倪嶽道:“據說是出自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