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行險招,勝券在握

 
“寧夏一戰,即便韃靼小王子兵馬完全佔據上風,楊一清和安邊侯等人,也不懼危險,仍舊能主動出擊,並與韃靼人打得有來有回,既打出了我大明邊軍將士的威風,也彰顯出我大明國威,還拖住了韃靼主力,功不可沒!”

 
皇帝一番慷慨陳詞,讓大殿內大臣鴉雀無聲。

 
就聽皇帝一個人在那掰扯。

 
很多人在想,還能這麼為朱知節那小子找補的?明明就是打得很窩囊,損兵折將不說,糧草和人畜還損失不少,居然就被說成是“勇氣可嘉”,甚至還說他打出國威?

 
“諸位卿家,爾等還有什麼可說的嗎?”朱祐樘最後做出總結。

 
其實就是在提醒在場大臣。

 
老規矩。

 
王守仁千里突襲草原有結果之前,你們少嗶嗶,咱還是以結果論,只有結果不盡如人意時,你們再出來跟朕爭論。

 
劉健走出來……其實這會似乎也只有他有資格出來質疑一下了。

 
劉健道:“敢問陛下一句,此戰中,萊國公充當如何的角色?這一切是否由他所安排?”

 
既是要劃分戰勝之後的功勞,也是要確定戰事不順所帶來的過錯劃分。

 
朱祐樘道:“劉閣老,你有必要問那麼清楚嗎?”

 
皇帝還不正面回答。

 
其實無論是劉健,還是朱祐樘,在這件事上都是“心明眼亮”的。

 
張周人在南京,說這件事跟他無關也可,說是張周全盤策劃的,也沒人懷疑,誰讓張周以前就是以“策劃”而成就功名,其實到現在為止,近乎沒有一場仗是張周這個“萊國公”親自打出來的呢?

 
但卻沒人敢全盤否定張周的功勞。

 
劉健看似是在明是非定功過,但其實功勞什麼的……張周已經是萊國公,功勞再大,難道還能封王不成?

 
但若是有過錯的話,那張周就要受到懲罰了。

 
這就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說張周是總策劃,功勞沒多少,但輸了過錯卻很大。

 
而皇帝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所以才不急著給張周定“成分”,意思是……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張周策劃的,等有結果或者是快有結果的時候,聽朕跟你們好好掰扯。

 
有功是張周的。

 
有過錯,那一定是別人的。

 
倪嶽走出來道:“陛下,寧夏之戰功過難以釐定,可如今新建伯從遼北出兵草原,糧草輜重調度必定困難,若是此戰有虧,或是遼北之地建州、海西等女真趁勢反撲,戰略不得當,該有人為此擔負責任。”

 
“那就讓朕擔過好了。”朱祐樘也不是個喜歡逃避的人。

 
你們就是想讓秉寬來背鍋是吧?

 
對不起。

 
朕寧可自己來背黑鍋,也不能把責任往秉寬身上推,誰讓他在朕心中,就是忠君愛國臣子的典範,而你們都是一群蠅營狗苟為名利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呢?

 
“無論寧夏之戰,還是新建伯進擊草原,都尚且沒有結果,朕也不想聽過程,相信不用一個月,各處就會有結果傳來,諸位卿家,先靜候佳音吧。”

 
朱祐樘倒是很有自信的。

 
不為別的。

 
就在於王守仁六千騎兵進草原,可說是準備充分,而且王守仁那邊近乎全都是老兵,可說是戰鬥經驗非常豐富。

 
輕炮六百門,加上四千杆燧石銃,在朱祐樘想來那是指哪打哪的牛逼存在。

 
而且朱祐樘是不計成本的,王守仁畢竟不是張周,就算王守仁兵敗了,只要戰略意圖達到,韃靼人不敢再南下犯境,朱祐樘都覺得是值得的。

 
還有……就是王守仁傳回來的戰報來看,韃靼人也完全沒想到大明出兵的方向居然會是遼東遼北,那邊本身有朵顏三衛的殘兵守衛,韃靼人根本就沒做太多的防備……

 
這也給了王守仁長驅直入的便利。

 
而且……王守仁的確是有這種能力。

 
從奇襲威寧海,再到這次直接大漠孤煙直,王守仁都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

 
……

 
出宮途中,眾大臣面色凝重。

 
本來以為張周南下,九邊軍政要重回傳統文官手中,誰知……

 
原來張周還有隔空駕馭這一招,人在南京,卻左右了大明邊地的戰事,他們怎麼都沒想到,皇帝能在把張周派去南京的情況下,仍舊發動這麼一場聽起來很瘋狂的戰事。

 
“萊國公到底做過什麼?”

 
倪嶽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句,這話其實是在質問馬文升和周經的。

 
跟以往也不同了,以前屠滽等人稱呼張周,那都是“張秉寬”掛在嘴上的。

 
倪嶽雖已是吏部尚書,也瞧不上張周,但他這樣崛起的“新貴”已沒法直接跟張周叫板,而是更多要仰仗於劉健等老臣。

 
謝遷道:“我們想不到,韃靼人也想不到,放巴圖蒙克思忖一百種可能,也絕對不會想到,張秉寬人在南京,王伯安居然也能從遼北殺進草原,還近乎是傾巢而出……看似是兵行險招,但其實是勝券在握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