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





朱祐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負責,但籌措造船等事,其實已經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別不大,聽說徐經在秉寬身邊做事很勤奮,完全可以把徐經留下,給魏國公打個下手就行。難道為了一個尚未成氣候的船廠,朕要一次放出兩位國之重臣過去嗎?”




蕭敬又是一怔。




兩位“國之重臣”?




不會說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個,唐寅就……想想唐寅過去曾把朝鮮王權都給顛覆了,說他是國之重臣,勉強也算。




“但唐寅這個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說啊。朝鮮漢陽城一事,衝鋒陷陣雖由他親自領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絕境,可遼東現在是個守成的局面,朕還要等秉寬回來之後,與秉寬好好商議。那陸完……的位置,就先留著。”




朱祐樘似乎也沒勉強非要讓唐寅去挑大樑。




蕭敬道:“薊州巡撫王憲,似在軍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樹。”




“嗯。”朱祐樘點頭,“人也是秉寬舉薦的,但他的態度朕不太滿意。”




一句話,便讓蕭敬明白了,所謂的上聽處,到頭來只怕無論放進去多少人,都會是張周的人,哪怕有一兩個非張周派系的,也只會是那種中立派的,或者是放進去打醬油,或者是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聽處,以後其實就是張週一人的舞臺。




蕭敬道:“那陛下,除了這幾位,其餘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將會有懈怠。”




朱祐樘笑了笑道:“入值上聽處,並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與其職責並不衝突,就好像這上聽處成員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瓊,則負責軍需糧草的調度;陸完,則是負責研武堂、都督府的軍將選拔等;秉寬自不用多說,統籌一切……朕其實還想讓太子偶爾過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讓他常入,而是偶爾在休息時,讓他進去參與到軍務之事的商討,哪怕只是作為旁聽者,對他未來治國也是有幫助的。”




蕭敬急忙點頭道:“是。”




“好了,上聽處選誰不選誰,朕還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說項,說要進入研武堂……未來研武堂也是入值上聽處的一個通道。”朱祐樘道。




蕭敬提醒:“陛下,研武堂畢竟多都是都督府的軍職。”




“誰說的?”朱祐樘道,“以後文臣要往西北領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銃,怎麼能打勝仗?以後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這都是為了平草原所設,哪怕不是為了草原,以後安定四海,征服蠻夷,也都有需要。”




蕭敬一聽更覺得緊張。




這大概的意思,是以後朝廷出身,想獲得高位的,就必須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當於是另一個“翰林院”,誰若沒有研武堂的資歷,以後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還會沒底氣。




而張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總教頭,相當於翰林院的創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來,還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邊軍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過去一年多時間,因為張周不在京師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開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調去九邊各處使用,三期更是遙遙無期。




本來大臣所擔心的是研武堂勢力崛起,現在所擔心的就變成了上聽處。




但事情就怕往“惡劣的方向”發展。




在張周即將回朝的情況下,有關研武堂“報名考試”的事情,已成為京師勳貴的一股風潮,由一期黃金畢業班成員張鶴齡為首,以及崔元、周瑭、張侖、安遠侯柳景等人為首,在京的武勳報名者多達五六十人。




如果再加上各地沒有爵位在身的將領,報名人數直逼三百人的規模。




這還只是在都督府中供職的武職,不算可能要開設的文班。




報名的人要先把名字提報到兵部,這是因為張週迴朝就作為兵部尚書,而皇帝的意思,是先以兵部尚書來兼任提督研武堂,當然若是以後張周當了吏部尚書,那提督研武堂的就變成吏部尚書了。




這全看張周幹什麼差事。




當名單出現,兵部左侍郎熊翀覺得事情有點大……好像整個都督府都在往張週一個人身邊靠攏,什麼研武堂的,簡直要成為左右朝局的力量,他趕緊暗中把此事通知到了前兵部尚書馬文升那裡。




再由馬文升告知到謝遷。




謝遷看過名單之後,一臉無所謂道:“從眾嘛,研武堂到底是要作何?學了怎麼開炮?還是要學習兵法?兵部各衙司以後是不是可以不用設了?”




馬文升道:“於喬,還真不是危言聳聽,我覺得研武堂照陛下和張秉寬的意圖發展下來,那以後朝中是否有兵部,真就沒什麼差別。從宋朝開始,軍政之事要仰仗於文人的過往,只怕要改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