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





朱祐樘道:“這樣,六部這兩日各舉薦二人,一概要是侍郎以下的,外臣中有治軍能力的,也可推舉。都督府內就不必選了!”




張懋走出來道:“陛下,老臣等也想為朝廷出一份力。”




對張懋來說,好不容易以武勳的身份,獲得了參與決策的機會,就這麼把我們都督府幹政的權力給取消了?




朱祐樘冷冷道:“英國公,你最近身體不是一向不好嗎?連朝議都力有不逮,讓你每日值守於上聽處內,豈不是太為難你?五寺也各推選一人,一律以少卿以下為推選,而後以研武堂和有西北從軍之經歷者,也可選拔入內。兩日之內便定好初步的人選,這件事就先這樣吧。”




……




……




皇帝開了話題,但沒有揪著話題說太多。




大概有一種,朕只是開個篇,至於事情如何發展,要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




朝議結束之後,往外走的時候,謝遷便直言不諱道:“怕不是推選的所有人,都只是個幌子,陛下心中早就有了人選。”




假裝廣泛聽取意見,但其實早就完成內定。




這話多少有點不敬的意思。




李東陽糾正道:“陛下心中豈能沒有初步的人選?”




就差把張周的名字說出來,再或者說是由張周舉薦的人。




新任的吏部尚書馬文升微笑道:“看來以後誰能進上聽處,非要有陛下的賞識不可,也要在軍政之上有更高的見地不可,卻不知是否有票擬的權限?”




這話有點朝內閣臉上糊磚頭的意思。




謝遷瞪過去道:“馬部堂,你不會是想說,以後涉及到軍政的票擬,歸上聽處,而涉及到民生的,才歸我們內閣吧?”




馬文升笑而不語。




劉健見謝遷和馬文升先爭起來,而別人就好像吃瓜群眾一樣在看熱鬧,不由冷冷道:“到如今連上聽處的具體職責是什麼都沒釐定清楚,談這個有何意義?既然上聽處的所設立的初衷,是為軍政之事,那就先以懂軍政的人充入其內,各位有意見嗎?”




說了等於沒說。




但劉健的一錘定音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別人不再隨便談論了。




……




……




還沒到兩天,各衙門就把自己衙門裡要舉薦的上聽處成員,一併呈遞上來,交到了朱祐樘這裡。




這次是由蕭敬親自把這份奏疏呈遞。




“陛下,六部各二人,五寺各一人,加上都察院推薦的一人,一共是十八人。不知是否要從六科之中再增補人選?”蕭敬小心翼翼問著。




朱祐樘打開來,隨便看過,不由眉頭緊鎖道:“朕是說過,可以由新科進士充任,但以觀政進士作為舉薦,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說這兩個觀政進士中,也有本事參與到朝廷大事?”




蕭敬為難道:“大概……六部中多數官員都要各司其責,無暇分心。”




其實蕭敬也很清楚。




六部在推薦什麼上聽處成員時,但凡是對此事有意見的,都會推薦一些不起眼的人,推薦的人地位越低,越說明上聽處在大明沒什麼話語權。




這點小心思,皇帝還是能看懂的。




蕭敬見皇帝仍舊在看名單,不由問道:“陛下可是要從中選拔出幾人?”




“不會。”朱祐樘道,“既是上聽處,至少要有侍郎以上的資歷,朕才會做出考量,要麼就是出身於研武堂,在地方軍政上已有政績的,諸如現任的遼東巡撫陸完。”




“啊?”




蕭敬多少還是吃了一驚。




原來皇帝跟大臣說的,要選什麼侍郎、少卿以下的,就是個幌子。




故意試探那群大臣的態度?




蕭敬難免會想,這有那必要嗎?反正那群大臣都知道陛下設立上聽處是為了對抗朝中主要的文臣勢力,搞這些玄乎的幹啥?




至於陸完……




蕭敬也在想,這連具體人選都有了,選來選去就是在瞎湊熱鬧。




朱祐樘道:“其實朕對於上聽處的選拔,也沒有更多的定案,這次朝上一提,也是為看看眾臣工的反應,看來他們對上聽處沒太多的信心,以為朕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吧?”




蕭敬道:“陛下誤會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為陛下分憂的。”




“是嗎?”朱祐樘道,“朕倒覺得,只有秉寬更盡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陸完和王瓊二人,秉寬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蕭敬一看,皇帝對於上聽處成員總人數已有了很好的規劃。




六個人。




三個人甚至都已經定下來,分別是馬上上任兵部尚書的張周,以及戶部左侍郎王瓊,唯獨一個陸完是從遼東巡撫上撤回來,但陸完回朝後做什麼官職,尚且還不好說。




一半的席位都已經定了,這還叫沒定案?




蕭敬道:“陛下,可是要讓來遼東的陸巡撫回來?若是的話,恐怕要儘早了,去年開始,遼東就在為平建奴等事而煩勞,先前新建伯已調往宣大,而今若是陸巡撫再回來,只怕遼東已無人能主持大局。”




朱祐樘倒一點都不擔心道:“不是還有唐寅嗎?”




“啊?”




蕭敬一時沒反應過來,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撫,是在江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