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九十七章 盲從盲信

  “襄城伯和武安侯到底能否在對岸阻截韃靼人,也看其本事,不過昨夜崔駙馬也表明,此番上游渡河,也不會帶去太多的馬匹,只希望他們剩下的火彈會多一些,至少能把渡河的韃靼人給震懾住!”

  楊一清似乎也不指望李鄌和鄭英能有什麼超常發揮,因為他知道這兩路人馬的槍炮彈損失也是極大的。

  張僩嘆道:“這要是火彈充足,給韃靼人來個半渡而擊,估計能把黃河的水給染紅,能讓他們留下幾萬具屍體。”

  楊一清道:“能打退他們就是好的,不要做無望的揣度,韃靼人正是知曉我們火器不足,才會如此佈置戰術。韃靼小王子也不會束手就擒的。”

  話剛說完,馬上又有傳令兵在傳報:“……報,韃靼從北方正面來襲,人馬數量在萬數之上。”

  “來了!來了!”

  張僩很緊張。

  韃靼人一下來一萬,火器不足的話,那就只能是硬拼了。

  楊一清隨即下令道:“將我中軍頂上去,列開陣勢,有火彈和沒火彈的並列而站,不到二百步之內不發射,設絆馬索……”

  在韃靼人試探進攻時,楊一清深知必須要穩住己方的陣腳,拿出一種明明我火銃和火炮是空的,但其實還能發射不少次的假象,逼著韃靼人不敢跟大明將士正面決戰。

  等高丕和傳令兵等都下去,各軍也開始如楊一清所吩咐往前壓。

  張僩才低聲提醒了楊一清一句:“楊軍門,不是咱家說,咱這三板斧怕是頂不住了,韃靼現在或會有所忌憚,但等其多試探幾次,必定能察覺端倪。正可謂是黔驢技窮,情況就大大不妙了。”

  楊一清冷冷道:“照張公公如此說,以往沒有火器和火彈時,韃靼來犯就不用迎戰了?”

  “呵呵。”張僩繼續苦笑著道,“以前就算火器不行,始終還是有的,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指望咱七千騎兵跟韃子數萬騎兵作戰。就算這是大明疆土之內,怕也沒法讓咱佔據天時地利之勢,形勢不妙,楊軍門,咱還是想想若是拖不住韃子,他們非渡河了,該怎辦才好。”

  ……

  ……

  就在楊一清苦於跟韃靼人正面周旋時,戰場周邊兩外兩路兵馬,李鄌和鄭英兩路,境遇則有所不同。

  如楊一清所料,這兩路其實在槍炮彈的損耗上,並沒有寧夏本地兵馬那麼重,損耗大的,其實也只是崔元帶出去的那四百人,剩下的人很多都還沒機會正面跟韃靼人交鋒。

  但因為其本身沒有帶重火器,基本全是靠火銃,射程也不如火炮那麼遠,實際上這兩路人馬也只適合跟韃靼人做中距離的作戰,而不具備遠程作戰的實力。

  李鄌這一路,現在基本上是以崔元為主導,由崔元親自領兵七百多人,從上游渡河,且在黎明之前,七百人都已經順利渡河,並將馬匹也帶過河。

  本來可以不運馬匹,只以士兵渡河,可能會將兩千人多運過去,但始終大明將士這邊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必死的決心,都認為強行渡河的危險太大。

  且在沒有馬匹的情況下,韃靼人殺過來基本就只有死路一條,連逃跑都沒辦法。

  將士們能騎馬,至少還有逃的資本,所以無論是李鄌,還是麾下的很多將士,都主張運馬過去,哪怕運的人少點……做周旋也不至於連後路都沒有。

  李鄌沒有隨軍渡河,他帶剩下的一千二百多兵馬留守在南岸,說是隨時增援,但其實在天亮之後,他們已經失去了渡河的條件。

  至於鄭英一路,則完全沒有渡河的打算,他們距離李鄌這邊還有十幾裡的路程,且在戰事開啟之後,進兵也相對緩慢,他們甚至繞過了寧夏中軍所在,往黃河下游,也就是寧夏所部右翼的方向挺進,似乎是想等李鄌和寧夏所部把韃靼人給逼著只能沿著黃河南岸北撤時,他們趁機跳出來截殺。

  戰事的重點,還在於崔元能否利用手頭上不到八百將士,將韃靼阻隔在黃河南岸。

  天亮之前,崔元就與徐甚帶著七百多將士往下游趕路,因為中間要跨過幾道山坳,隊伍並不是沿著河邊走,而且沿途要防備韃靼人的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