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零一章 他的前程秉寬決定

  “沒有,臣妹不是此意。”永康趕緊否認,“臣妹聽說,您都把之前不過是在軍中混個軍功的威寧侯,就是王家的長子,派去當大同總兵了,給懋仁個差事應該不難吧?也不必留在邊鎮,到京師來幫皇兄操練京營士兵,以他能耐,管一營總不在話下。”

  朱祐樘滿臉不樂意道:“就你這性子,朕都不知該如何說!軍中如何用人,朕自有安排,何須你來指手畫腳?你不是說你知錯了嗎?那行,只要你讓秉寬同意朕給他調遣差事,無論秉寬說給他調什麼,朕都準允!”

  “皇兄,您這是什麼意思?讓臣妹去求那張秉寬嗎?”

  永康一聽就不樂意了。

  來找你當和事佬,你也不能捉弄人啊。

  朱祐樘道:“你惹來的是非,自然由你自己來平,朕不好意思跟秉寬提為崔元加官進爵的事,秉寬既為兵部尚書,對軍中事項最為了解,他對於崔元的性格,還有他的潛質必定很瞭解,朕聽他的來給崔元佈置差事,有什麼不妥嗎?”

  “可是他……”

  永康氣得差點跺腳。

  隨即她語氣也軟下來,好似懇求兄長一般道,“皇兄啊,別捉弄臣妹了,臣妹是真知道錯了,之前去找太皇太后,也是臣妹不想當寡婦。現在懋仁已有了軍功,是該把他調回來,張秉寬再怎麼說也是臣子,臣妹有些話開不了口。”

  朱祐樘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道:“那你就等崔元回京師之後,由兵部議定之後,再給他派遣差事。你自己看著辦吧!沒事就回去,最近也不得再踏入宮門,尤其是你皇嫂那邊,更不必去了!”

  “我……”永康一臉憋屈,但隨即好似服軟一般低頭道,“臣妹告退。”

  ……

  ……

  “真不識相,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就算是皇姓之人,有她這麼折騰的嗎?”

  朱祐樘在目送永康離開之後,還憤憤然,好似對此非常介懷。

  一旁的李榮卻能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朱祐樘更好像個“面瓜”,別看身為九五之尊,被人說是大明的明君,但其實朱祐樘很喜歡管那些雞毛蒜皮婆婆媽媽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他身為大明皇長子,又成為君王,或許他更適合當一個家庭婦男。

  皇帝說介意妹妹對張周的冒犯,他是真的在意,不是嘴上說說。

  李榮道:“那陛下,要不要暗中給搭個橋,跟蔡國公說說?”

  “不用。”朱祐樘道,“朕也沒想好怎麼用崔元,他性子太耿直,之前就有人跟朕說,他既沒有為官的經驗,也沒有從軍治軍的經驗,性子太愣,有時候是別人說什麼他做什麼。這既是好處,也是壞處,讓他遵循某個方略去長期治理一軍,他是無此能耐的。”

  李榮想了想,點頭道:“陛下所言極是,崔駙馬少有與官場之人交際的經驗。”

  朱祐樘道:“這樣的人,屬於朝廷的異類,怎麼用更多是要看哪裡有需要,這點相信秉寬能去斟酌。還有,如果崔元處理不好家裡的事,朕還真不太想用他,這個難題,就當是給秉寬了。”

  李榮心說。

  家裡有個公主當婆姨,雖然有皇親國戚的便利,但還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

  你崔元也真是成也婦人敗也婦人,誰讓你在家裡沒什麼地位,你家裡這位婆娘太強勢,讓陛下對你產生厭煩了呢?

  ……

  ……

  內閣值房。

  三名內閣大臣回來,此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至於三人在這個問題面前,都選擇了沉默。

  皇帝終於忍不住要增加第四位閣臣了。

  從張周崛起的弘治十二年,就有傳聞說皇帝要增加一名閣臣,甚至取代目前三名閣臣的一人,只是皇帝為了平衡張周跟文臣之間的關係,這件事一直沒有提到桌面上來談。

  但最近朱祐樘直接在經筵時,就提到了這件事,且還對目前翰林院幾位學士中的王鏊讚賞有加,最近也對王華多有嘉獎,以至於現在翰林院體系都在談論,很可能新閣臣就出在王鏊和王華這二人身上。

  至於之前在翰林體系中混得風生水起的李傑、焦芳、張元禎等人,也似乎並不在這次升遷的可能性之中。

  當然。

  對於翰林院體系來說,有個人永遠是繞不過去的,就是程敏政,至於皇帝是否會把程敏政拔擢上來入閣,這件事也仍舊不好定論,雖然最近程敏政並不會出現在經筵日講之中,但他始終是閣臣的有力人選,他便是第三候選人。

  三人坐下來之後,李東陽先挑起此話題:“今日陛下在票擬上多有挑剔,看來陛下先前提及新閣臣人選,並非是一時興起,想來是思忖良久心中已有預案。”

  謝遷道:“不過是西北增加糧餉的事,緣起於大同本地的財政虧空,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大同有虧空,也不是咱這幾人就能給解決的麻煩。如今不找戶部的麻煩,也不問兵部,甚至連宣府的漕糧儲備都沒問一句,這都要怪到我們身上來?”

  顯然謝遷是有抱怨的。

  之前閣臣跟皇帝之間關係融洽,皇帝基本不會找內閣的麻煩。

  但現在隨著張周的崛起,皇帝看大臣,好像怎麼看都不順眼,這會讓內閣這三位有些鬱悶。

  李東陽把一份奏疏推到劉健那邊,卻不問劉健對奏疏的意見,而是順著先前的話題道:“若真要增一人,於我等左右,是該如之前跟陛下提的,把程克勤調過來,還是說……”

  已經不去談論如何阻止的問題了。

  內閣三人鐵三角的格局,從弘治十一年徐溥致仕之後,就已經定下來,本來都以為皇帝會在弘治十二年就增加閣臣,以保證內閣的運轉正常。

  但一直到弘治十四年,皇帝都沒有再增人選,充分考慮到了內閣三人的面子問題,也讓他們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宰輔。

  對於張周這樣熟悉歷史的人,知道這個鐵三角非常穩固,還會持續多年,一直到朱厚照登基。

  可對於當局者來說,皇帝給你們三年的時間,讓你們形成穩固的朝堂關係,已算是仁至義盡,該增加還是要增加,畢竟朝廷的正常運轉更為重要,總不能別的衙門都改了門庭換了新部堂上來,就你們內閣還一直是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