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零六章 好鋼用在刀背上

  “嗯。”

  朱祐樘又是應了一聲。

  既同意屈伸要給朱暉治罪的說法,又同意說現在不適合論罪?

  皇帝的意向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猜?

  謝遷見狀走出來,發揮他能言善道的本色道:“陛下,以臣之所見,此戰至少已過中局,此刻若是能協調各路兵馬,行阻斷之事,或是能再取得大勝,尤其是延綏和大同等處的兵馬,此時應該及時而出。”

  朱祐樘聞言皺眉。

  李榮回頭看了皇帝一眼,開口幫忙問道:“謝閣老這是何意?”

  謝遷道:“以臣所知,此番乃韃靼小王子親自領兵,若以此錯失良機,將來再想將其俘殺,只怕難上加難。”

  李榮接話道:“謝閣老沒聽到嗎?楊巡撫上奏說,其已無力再戰,或是隻能日後再尋良機。”

  謝遷臉色帶著微微笑容道:“不是還有保國公等人嗎?各路人馬未曾建功,為何不給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呢?”

  李榮聽了想打人。

  伱謝遷故意抬槓還是怎麼著?

  明知道朱暉等人連正面戰場都沒加入,好端端一場戰事居然作壁上觀,居然還說讓他們戴罪立功?他們倒是想!但問題是……韃靼人也沒蠢到給他們機會啊。

  “此提議甚好。”朱祐樘終於開口了,嗓子是有點沙啞,“就依謝閣老所見,傳旨到西北各處,讓各邊鎮憲官和總兵、將領等人,見機行事,若能在這時候趁機擴大戰果,也是好的。也算是給一些人……將功補過的機會。”

  皇帝此話一出,連提出建議的謝遷也有點始料不及。

  我的意見,這麼招皇帝待見了嗎?

  我本來只是對朱暉落井下石而已,或者是出來表達一下文臣對這件事的看法,奚落一下武勳,怎麼看起來陛下在這件事上,好像比我還熱衷呢?

  李東陽和劉健都用怪責的目光瞪了謝遷一眼,謝遷也就無奈退回去。

  朱祐樘道:“此戰中,駙馬崔元表現甚佳,甚至有人將他與冠軍侯相比,朕覺得言過其實,但他的英勇也是朕所見的。不過他始終是靠秉寬的籌謀,才有此表現的機會,他在治軍能力上,還有待提高。”

  褒獎了崔元,又貶損了崔元。

  看起來……皇帝對崔元也不是太看好。

  這倒符合在場大臣的意見,畢竟崔元是外戚派,本身跟他們也沒多少交流,或者說這個人以前壓根就不是朝堂體系的,只是掛個駙馬的名而已,現在讓我們支持他入朝甚至是進都督府治軍?憑啥?

  朱祐樘道:“朕如今很相信秉寬的眼光,希望你們也不要再給他找麻煩了。”

  謝遷又走出來道:“陛下,臣不明白您的意思,同為朝廷效命,豈有互相為難的道理?”

  “謝卿家,希望你記得今天的話。”朱祐樘剛才還很贊同謝遷的觀點,此時卻又好像故意諷刺謝遷,跟謝遷比口舌一般道,“你以往消遣打趣他的話,朕猶在耳畔,朕也知曉很多人覺得朕是過於器重於他。但究竟是為何,旁人不知,諸位身在朝堂,難道不清楚嗎?”

  謝遷這次是灰溜溜退回去。

  “秉寬入朝,如今也有快三年,西北邊鎮局勢的改善,相信諸位也都看在眼中,朕想讓國朝兵鋒強盛,會器重於那些能臣,並無過錯。咳咳。”朱祐樘咳嗽兩聲,話好似說了一半,不往下說了。

  隨後李榮又走出來道:“有兵部尚書張週上奏一份。”

  眾大臣一聽,皇帝這是在給張周下大棋做鋪墊呢?

  皇帝剛說器重他,就有他的上奏……

  李榮道:“兵部請以朝廷調撥帑幣二十萬兩,用以江南造船等事,具體用度事項已發戶部,請以陛下御批。”

  西北剛打了勝仗,張周就開始跟朝廷要錢要糧,居然也不是為西北邊疆穩固添磚加瓦,居然是為之前已停滯的江南造船之事增加款項?還直接讓朝廷來調撥?

  如果說之前張周是以個人能力在造船,現在張周就好像是在試探大臣的底線。

  我能打勝仗,所以我說了算,我認為應該繼續造船,你們就要給銀子……要麼你們就出來反對,看誰更理直氣壯!

  這次由李東陽走出來,語氣中還帶著幾分氣惱道:“啟奏陛下,江淮造船之事,一早朝中已有認定,當暫緩執行,何以到今日要舊事重提?臣認為,此事當依從之前之議,將錢糧用在急需之出,而非用以無謂的籌謀。”

  你張秉寬說造船是為了防海盜,但海盜之患好像還沒那麼嚴重,你明顯是在危言聳聽。

  我們也不是說否認你這麼做就是錯的,只是說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你這種用刀背來試探我們底線的做法,簡直無恥。

  李榮道:“那李閣老便是反對此事了?”

  “是。”李東陽很不客氣便回答。

  “但張尚書對此似也有考量,在張尚書看來,若是來年之前,船隻不能修好的話,就趕不及明年出海之事,海上每到炎夏之時便有颶風起,現在正是要為來年籌謀之時。”李榮很認真在解釋。

  李東陽道:“那敢問,以船隻出海,可是能彌補二十萬兩白銀的消耗?若不能,如此做的意義又是什麼?”

  李榮笑而不語,回頭看了朱祐樘一眼,但見朱祐樘沒什麼表示之後,李榮也退回去不說話。

  現場氛圍有些古怪。

  張周的這份上奏,可說是非常不恰當,再次把自己擺在了跟大臣對立面上。

  “再議吧。”朱祐樘等現場沉默半天之後,隨口說了一句。

  李東陽這才帶著疑惑不解退回去。

  顯然李東陽也覺得事情不對勁,如果說之前他是一股腦反對,可當他在朝堂沉默無聲時,突然好像意識到張周這麼做好像沒什麼意義。

  他也在琢磨,之前明明是張秉寬自行把造船的事給叫停,這次他突然在這麼個節點舊事重提,又明知道我們一定會反對,他只是為了試探我們是否會屈從於他的決定?

  接下來論到蕭敬出面道:“有關吏部奏請地方官吏任用調整的名冊,已有詳細的批覆,江浙等處用官等事,南京吏部尚未奏請。陛下之意,年後南京六部差事多有懈怠,當派人前去督促。”